让群众走进文化场馆 让文化惠民贴近群众
20日,记者从全市文化馆馆长会议上了解到,今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合社会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大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的力度,让更多的群众能享受文化惠民的服务。
(8月22日《湛江日报》)
看到《市文化馆进一步加大免费开放力度》这则报道,很是惊喜。惊喜于市文化馆的多功能厅、排练厅、活动室等500多平方米厅室面向社会对外开放,惊喜于市文化馆联合基层各学校、社会相关团体、培训机构,共同开展百场免费培训活动。从此,湛江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或许将能迎来一个“质”的飞跃。
文化馆免费开放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也意味着湛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又一薄弱环节得到了加强,湛江文明城市创建再上新台阶。无论是文化馆免费开放,又抑或是百场免费培训,这些文化惠民措施的落地生根,能让市民最直观地享受到创文带来的利好,这对于我市推动创文工作,进一步丰富市民的公共文化生活,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一名湛江市民,此刻笔者真的很想对文化馆说一句:“终于等到你,还好没放弃。”
在笔者看来,加大包括市文化馆在内的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力度,最主要是做好两方面工作:让群众走进文化场馆,让文化惠民走近群众。
有时走在熙来攘往的湛江街头,看着霓虹灯下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感叹于城市建设快步前进的同时,也总觉得这座城市缺了点什么。是缺了什么呢?看了22日的报道,才猛然醒悟,原来缺的正是一批高质量的免费开放文化场馆,几乎就没听过有人说“今天我们去一趟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吧。”提起图书馆,可能还有相当一部分市民知道离自己家最近的公共图书馆在哪,但如果说的是文化馆,恐怕还真没多少人想得起来。
不加大免费开放力度,文化场馆就仿似给自己关上了一扇门,自己不出去,群众也进不来。久而久之,群众就越离越远了。笔者家附近就有个志愿者服务中心,有一扇又高又大的落地玻璃门。透过门上玻璃,可以清晰看到服务中心内宽敞明亮、环境幽雅、藏书极多。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志愿者服务中心的门总是关着的,即便里面偶尔亮起了灯,也推不开门。这扇又高又大的玻璃门,就这样把藏书和市民隔开了,市民进不去,藏书出不来,常看见一些孩子趴在玻璃门上看里面藏书的封面,心里很不是滋味。公共文化设施本来就少,如果还自设门槛、闭门自乐,那文化惠民还从何谈起?所以,加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的力度,首先就要让更多的群众走进文化场馆,用那些新颖活泼、有益有趣的内容把群众吸引过来。
另一方面,文化场馆要努力从“被动者”转变为“主动者”,让文化惠民主动贴近群众。作为宣扬主流文化、倡导文明生活的主阵地,文化场馆对于提高群众文化素养、文明水平,助力湛江创文,可谓责无旁贷。新时期的文化惠民工作,不能再走“等客上门”的老路子,而是要主动走出去,到群众中去,把文化培养“送上门”。这也是判断一地文化场馆是否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依据。只有想方设法地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才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源源不绝的文化营养,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一个社区、一个乡村、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
让群众走进文化场馆、让文化惠民走近群众,应该是文化场馆加大免费开放力度的“起点”而非“终点”。免费开放后的优化服务、文化惠民走基层的创新模式、市民对优化城市文化场馆布局的热切期待,都亟待相关各方一一以实际行动作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