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玉 看76岁的老人如何化腐朽为神奇
宋世义亲自开门迎客,他身体健硕,侃侃而谈,对北京玉雕文化如数家珍。
我们从国粹京剧聊起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来看玉雕非遗技艺。在他小时候两次亲眼看过京剧大师梅兰芳演出,对梅兰芳的家国情怀,匠心精神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磨玉的历程就是人的生命历程,也包含了所有生命感悟。在宋世义玉雕作品里,经常能看到京剧的影子,也就不足为其了。
说起玉,《三字经》中“玉不琢不成器”,还有《礼记》中“君子比德于玉”等古籍中早有记载。从旧石器时代到现在,玉文化一直在中华大地上延续。
宋世义出生在中医世家,从小酷爱读书,国学经典《四书五经》、《红楼梦》等各种古典文学名着都捧在手中,却对行医治病不感兴趣。随着阅历的增长,特别是对造型和绘画艺术发挥了自己天赋,正是从小有了这个基础,后来考上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分配到北京玉器厂工作,这一生都和北京玉雕结缘。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玉雕作为一种特殊的手工艺术在北京得到了传承发展。由于传统北京玉雕的需求者主要是宫廷权贵,多为宫廷作坊工匠制作,极少民间工匠制品,以庄重古朴、稳重大气的风格为主,做工精细,正因如此寻常百姓人家也很难接触。
当代北京玉雕是从20世纪20年代宫廷艺人进入民间之后正式出现。对于玉雕技艺,最艰难是原材料制约发展和工艺打磨,在宋世义看来,从事玉雕工作者还需要有绘画、雕塑、文学、戏剧等传统文化修养。
玉和石头有本质区别,玉是珍贵的,雕刻精美,拥有内在古典气息,有很深的内涵,它是美的象征。做玉雕如果没有学问作为支撑,未来只会是流水线上的匠人,一辈子重复劳动。
事实上,他对翡翠、白玉、玛瑙、珊瑚、松石、水晶等原料都有他自己独到的处理手法,来源于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体现出美玉般的高尚情操。
他还总结了自己做玉雕的心得,要有“四心”:爱心、恒心、耐心、匠心,还要克服“三气”:俗气、土气、匠气。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世义一直提到要有“真才实学”,他对社会的浮躁和功利的心态,以及很多工艺品的假大空深恶痛绝。
非遗如何走近大众消费,北京玉雕作品着实精美,高昂的价格却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一件玉雕的完成,有的需要用心磨好多年才磨出一件。他还评价了北方玉雕和南方玉雕的发展,北方玉雕有些保守,守旧,南方玉雕在文化创意上更为突出,充分利用地域特色,与时俱进贴近生活。
当下玉雕行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作品同质化严重,互相模仿、抄袭,缺乏文化底蕴和高雅的艺术品位,很多作品通常经不起推敲。各个玉雕传承人之间也缺乏交流互动,缺乏切磋技艺。
他很怀念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玉器厂最辉煌那十年,这个时期也是他的艺术创作走向成熟,逐步实现了自己在玉雕艺术上的理想,诞生了一系列的典范之作,奠定了在玉雕行业的地位。他的代表作《四大佛山》作品首创了重点人物刻画于全景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目前,收藏市场上鱼龙混杂,各方都有利益的驱动,鉴定专家可以为了钱而鉴定。他也唿吁,要求玉雕经营者不做虚假广告,不做误导、欺骗消费者的事情,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格局。
越来越多年轻人更难掌握玉雕雕刻技艺,需要长时间做冷板凳和耐得住性子,还要学会吃苦,承受得了委屈。在国内,部分玉雕从业者内心浮躁,急于追求名利,缺乏基本功的历练和文化修养的积累,作品的艺术价值也难以提升。
如今,为了培养更多学生的兴趣,北京市各大中小学开始举办更多非遗进校园活动,特别是玉雕技艺的传承,让学生在与“非遗”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充分领略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宋世义带的所有学徒,最看重个人的觉悟和勤奋,他从不限制他们创作,而是尽可能打开他们的思路,调动他们的想象力,自由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
人磨玉、玉磨人,这是玉雕的最高境界,也是玉雕非遗艺人的人格境界。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玉雕技艺会越来越好。已是古稀之年的宋世义,退而不休,他说这是他一生的责任和担当,也留给中国玉雕无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