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侠再见!金庸的三重身份和两支笔
据香港《明报》报道,一代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于本月30日病逝,终年94岁。
金庸在1924年3月10日出生,曾经创作《射鵰英雄传》《神鵰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家传户晓的小说。
1
一部百年武侠小说史,自还珠楼主以下,名家辈出,惟金庸名头最盛、享誉最长,横扫华人世界。他以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十余年间写下15部作品。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联中的14个字,正是他14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还一部不在其中的,便是《越女剑》。
资料图:金庸作品。唐鸭鸭 摄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金庸开始武侠小说的创作,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
1955年,《大公报》下一个晚报有个武侠小说写得很成功的年轻人,和金庸是同事,他名叫梁羽生。那年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即将完结,而他的创作又到了疲惫期,于是,报纸总编辑邀请金庸将武侠小说继续写下去。
虽然此前从未写过小说,但凭借他对武侠小说的了解与喜爱,金庸还是答应接替梁羽生的任务。他把自己名字中的镛字拆开,做了一个笔名,《书剑恩仇录》正是他的第一部武侠作品,作品一炮而红。
此书成功之后,金庸又在短短的几年内创作了《碧血剑》《雪山飞狐》和《射雕英雄传》等作品,一时间风靡全港。十余年间,他写下15部洋洋大作。
80年代初,广州一家杂志开始连载《射雕英雄传》,金庸的武侠小说正式进入内地。时至今日,即便你始终不曾看过他的原着,但其作品在两岸三地不断被改编成的影视剧,可能也是陪伴你成长的一个标志。
翁美玲 1983《射雕英雄传》饰黄蓉。来源:金鹰网
李若彤 1995《神雕侠侣》饰小龙女;1997《天龙八部》饰王语嫣。来源:金鹰网
虽然作家王朔曾批评金庸小说是现代社会四大俗之一(还包括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四大天王),但金庸倒不觉得这是一个坏的批评,他说俗就是接近很多人,或者很多人喜欢它。
确实如此,金庸的武侠小说受到了社会各阶层读者的欢迎,也被普通的男女老少所喜爱。
1972年,《鹿鼎记》连载结束,金庸宣布封笔时,不少读者为之遗憾。
2
1924年,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的一个书香世家。
海宁查氏是世家望族,康熙年间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进入近现代,査家还出现过实业家査济民,教育家査良钊,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诗人查良铮(穆旦)。
资料图:穆旦 来源:人民政协报
而金庸族谱旁系姻亲关系中,也有很多大家熟悉名字,比如:
徐志摩——金庸的表哥(金庸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
蒋百里——金庸的姑父(着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原配夫人查品珍是金庸的同族姑母);
钱学森——金庸的表姐夫(蒋百里的女儿蒋英是“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的妻子)
琼瑶——金庸的表外甥女(金庸的堂姐查良敏嫁了琼瑶的三舅袁行云)
……
在书香环境的熏陶下,金庸度过了安逸的童年时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3岁的金庸随学校南下,开始了千里跋涉的流亡之旅。由安至危、由富到困,但金庸没有在战乱的颠簸流离中颓丧。
15岁的时候,金庸和两位同学一起合作,编了一本《献给投考初中者》,根据招考的题目,做些模范答案给学生看,大概相当于今天《五年模拟三年高考》这类的参考书。这个书做得很成功,让他们赚了很多的钱。
有人说,金庸是最会赚钱的文人侠客,这一点,金庸在中学时候就已颇显锋芒。而看起来温和宽厚的金庸,年少时性格也有十分狷狂的一面。
在上学时,因不满学校的某些行为,他写文讽刺过训导主任,也在大学时与训导长争辩过,结果便是遭遇了两次被学校开除的命运。最惨的是第二次被开除后,因为没有钱,他衣食都没了着落。金庸向一位蒋姓表哥求助,才解决了生计问题。
求学期间的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想成为一个外交官。但因历史原因,他还是跟外交官的梦想擦肩而过。后来,金庸在另一所学校念起了国际法,而这段法学知识背景以及他后来的经历与声望,为他谋得另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1985年他被聘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3
作为武侠小说大家,这个身份或许是他享誉最盛的。而另一个在金庸一生中不可磨灭的标签,便是报人,一个杰出的报人。
1947年,他进入上海《大公报》,从三千名投考者脱颖而出。第二年,《大公报》香港版创刊,金庸被派入香港,那年他24岁。当时的香港与上海相比,并不发达,但金庸说,“我一生很喜欢冒险,过一点新奇的生活。”
作家李敖曾在节目中批评金庸武侠小说“那写得什么玩意”,他说侠义部分金庸自己没一样做得到,“不讲真话、不做真事”。不过,作为报人金庸,他似乎并不是李敖所说的那般。
1959年,35岁的金庸创办《明报》,便是看不惯《大公报》所报道的“虚假事实”。他说:
“我办《明报》的时候,就是希望能够主持公正,把事实真相告诉给读者。”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他的社评文章,高峰期每日一篇,他的武侠小说,几乎也是以日更的节奏推进,数十年间无间断。
在这般工作状态下,还有个颇有趣的故事。当年《天龙八部》在《明报》连载时,金庸曾数次离港外游。小说连载不能断,他便请好友倪匡代笔。在小说第89回中,阿紫的双眼被丁春秋戳瞎,这个情节其实是倪匡写的。后来,金庸则以换眼治疗手段让阿紫复明了。
电视剧《天龙八部》剧照
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评,奠定此生基业,30年时间,金庸将《明报》塑造成香港极具影响力的报纸。
而这份报纸开办之初,只有六千份的发行量。在困难的时候,所有职员的的薪水都打了八折。金庸说,“是大家和我一起捱了下来。”
纵观其一生,金庸有两支笔:一支写武侠,雕刻人生百态;一支写社论,道尽世间冷暖。
有人曾经问他:“人生应如何度过?”他说:“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如今,金庸走了,有网友甚至留言说,他曾闪耀过的20世纪正在毁灭。
资料图:2007年6月28日,金庸先生在香港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中新社记者 任海霞 摄
学者金庸
想了解金庸不难,从他的多部小说以及报道文字中就可以了解他的故事。但想了解金庸的晚年却非常不易。
金庸成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几十年的时间,关于他的报道早已饱和,有关他的任何消息也总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接受许戈辉采访时,金庸曾说,他不再给年轻人写序题字,因为他发现,有的人拿他的字去卖钱。
近几年来,没有哪家媒体能够采访到他。有媒体专程来到香港,致函金庸所创的公司明河社,希望得到有关金庸一星半点的消息,但明河社的人回复称:“可知的都已知,未知的或许就是不愿说的隐私,那就让它一直不可知下去吧。”
采访金庸的家人也非常之难,不是找不到,而是他们对外都“三缄其口”。他们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让老人家能清清静静地过‘退出江湖’的日子”。
资料图:查良镛先生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中新社记者 洪少葵 摄
盛年成名,晚年金盆洗手,退出江湖,这仿佛就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情节。但无论如何,一代被他影响的人,总要从星星点点中了解他的晚年。
关于晚年,金庸似乎并没有很大的负担,他曾说,自己的养生秘诀就是:不忧愁,开心。
平时,他喜欢读历史性的书籍,每天读书大概4个小时。以前做报纸时,他经常要上夜班,早晨四五点钟才睡觉,有时下夜班后还要玩一会牌,这个习惯一时半会也没变。电视也会看,但看得不多,主要是新闻。
虽然是晚年,但金庸一直没放弃学习,他的友人曾对媒体称,金庸晚年想完成人生转型,从文坛向学界进军,可能因为在他内心里,治学比写小说更有地位。
“做学问是自己得益的,可以有快乐的。”金庸曾说,“学问不够,是我人生的一大缺陷”。
资料图:查良镛先生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中新社记者 洪少葵 摄
金庸与学界结缘已久,1999年5月,时年75岁的金庸曾受浙江大学邀请出任人文学院院长。他曾说,要考他的博士生不容易,要把论文寄过来,三年必须写两篇论文。
也有人对金庸担任院长一职表示质疑,金庸回应说:“做院长压力不小,有人说我学问不够,我不会回击,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做学习研究,所以我去留学。”
2005年,81岁的金庸为修读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特地飞赴当地上课,引起不少关注。2007年底,金庸辞去院长职务。2010年,他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而近几年,金庸在个人生活方面尤为低调,儿子查传倜曾说:“父亲毕竟90高龄,出去走动的时间很少,在家里基本上也不写东西了。平常在香港家里每天就是看看书、写写字,生活得很快乐。”
资料图:金庸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中新社记者 洪少葵 摄
报人查良镛
在接受杨澜采访时,金庸曾说,自己年纪大了,希望把学业告一段落之后,平平淡淡地生活,能够出去游山玩水一下。
杨澜问他,你觉得自己的一生算成功吗?他回答道:“我不能说成功,只能说运气还不错,碰到一些关键问题,常常自己做的选择做得比较好。”
确实,回顾金庸的人生历程,颇有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相比作家金庸,他还是报人查良庸。他与报纸的缘分不浅,1941年,他因在壁报上写讽刺训导主任投降主义的文章而被开除,随后转学去了衢州。到衢州中学后,金庸开始向东南地区的一家大报《东南日报》投稿。老师替他取了一个笔名——“查理”。
“查理”撰写的《一事能狂便少年》《千人中之一人》等文章,陆续在《东南日报》副刊《笔垒》上发表,得到好评。
资料图:金庸。中新社记者 王丽南 摄
1942年,他自浙江省衢州中学毕业,1944年考入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6年赴上海东吴法学院修习国际法课程。学习外交和国际法的金庸,却对报纸“情有独钟”。
他早年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及《新晚报》任记者、翻译、编辑,1959年创办香港《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期间还创办了《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形成《明报》集团公司。
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社评家。他写有近两万篇社评、短评,切中时弊,笔锋雄健犀利,产生了很大影响,曾被人赞誉为“亚洲第一社评家”。
他曾说,自己“办报是真正拼了性命来办的,写小说是玩玩”。
资料图:2009年,金庸荣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中新社记者 张宇 摄
一个写武侠小说的人
尽管最初的梦想不是当作家,但金庸其实很早就显露了写作的天赋。
他曾以林欢为笔名,为长城电影公司编写剧本;也曾以姚馥兰为笔名撰写电影评论。后来,他与梁羽生定下武侠小说之约,将名字中的“镛”字一分为二,就有了我们现在熟悉的名字。
自30岁左右创作《书剑恩仇录》开始,到1972年的《鹿鼎记》正式封笔,他共创作了15部长、中、短篇小说。也才有了那一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只有14个字,却是几代人的青春共同记忆。
在书里,金庸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武侠江湖。有《笑傲江湖》的波诡云谲,有《天龙八部》的义薄云天,也有《白马啸西风》里简简单单的儿女情长…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那么令人难忘。
资料图:2007年9月23日下午,苏大首个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了该校杰出的校友、着名武侠作家查良镛(金庸)先生。中新社发 李俊锋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他的作品,曾被多次拍摄、制作成影视作品、电脑游戏,影响极其广泛。有网友说,金庸代表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时代。
书里的世界,又何尝没有倒映作者的人生。金庸的笔下,常常会出现有关江南的描写,《白马啸西风》里,就有了这么一段话:
“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
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
金庸出生于浙江,那是他无法忘记的故乡。
资料图片:香港着名作家查良镛(金庸)。中新社记者 王丽南 摄
他曾对小说做出过修改,其中,有人不太满意他把《射雕英雄传》的黄药师、《碧血剑》里的袁承志改得不再那么专情。
但金庸却说,人生最理想的是专一的爱情,但不专一的爱情常常有,这样改更接近现实。
经历过人生种种,晚年的金庸已经活得更加通透,对世事看得更加明白。
《神雕侠侣》里有一句话,写的是离别:“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
金庸之后,或许短时间内很难有武侠小说作家再有他这样的影响力。那些作品,已成为金庸送给读者、送给文学界的一份厚礼。
最初写武侠小说,本为挽救报纸销量,现在,15部小说却成了武侠世界的一个标杆。
再精彩的小说,终究要有结局;再漫长的人生,也会迎来终点。
94岁的金庸,离开了。
江湖路远,挥袖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