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经济发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阿拉套山唱大风

2019-02-22 18:38:05 来源:郑州经济发展网 作者:

 拿到老朋友刘克俭主编的《铸剑阿拉套山》文稿,阅读滚烫的文字,心情格外激动,拍案喝彩的同时,禁不住提笔撰文抒怀。

    《铸剑阿拉套山》是一部由原疆字905部队下至当年炊事兵上至军分区副司令员在内的70多位老兵撰写的多体裁综合性文集,作者以深厚的感情、饱满的激情抒发了对人民军队的礼赞,对中国军人的礼赞,对边防将士的礼赞,对老兵情怀的礼赞。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中苏关系紧张对峙,在新疆阿拉套山南麓博尔塔拉河畔诞生了一支极为特殊的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疆字905部队。该部首长和机关人员均从第54军抽调。54军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传统的优秀部队,最早可追溯到北伐战争时著名的“叶挺独立团”;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该部屡建功勋,是名副其实的铁军。905部队继承了这支铁军的优良传统,先后涌现出了“为烧窑而献身的李青义、林维纪,不顾个人安危勇拦惊马在铁轮马车下救出少年儿童的二连战士王权力,舍身救战士自己头部被手榴弹炸伤的一连连长胡云成”等张思德、欧阳海、王杰式的优秀官兵。刘长文、吴东胜合写的“从中原厉兵到西北铸剑”,刘克俭撰写的“阿拉套山步兵第五团”,以及王爱玲、吴东胜分别撰写的“人生何处不青山”“我的父亲吴志学”等回忆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回顾了905部队的组建过程,揭秘了这支部队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和故事,无不倾注了对人民军队的热情讴歌和礼赞。

    《铸剑阿拉套山》主编刘克俭1970年底参军,历任905部队炮连排长、副指导员、作训参谋、指导员等职,是从这支部队走出来的一位优秀中国军人。他1978年8月被905部队选送到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深造,毕业后留校,因业绩突出1994年被调入军事科学院任师职研究员,成为我军知名军事理论研究专家。从905部队还先后走出了获颁“改革开放先锋”称号的张飚、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王世祥、全国模范军转干部袁东华等全国英模人物,以及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温守政、著名矿冶设计专家刘启生、优秀山村教师任卓领等国之栋梁。他们不仅是疆字905部队的骄傲,也是中国军人的骄傲,赢得了人们对优秀中国军人的礼赞。

    博尔塔拉位于新疆西北边缘,有“中国西部第一门户”之称,疆字905部队是当时配置在该地区唯一的一支现役作战机动部队,以应对中苏边境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三冬历得寒威烈,六夏常遇暴风雪。露营山坳啃冷馍,战马相伴消永夜。”即使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部队官兵仍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钢才写的另一首《边塞》诗,更是展现了边防将士的豪迈情怀和英雄气概:“群峰众壑汇冰川,万里封疆至此还。数点寒星映河界,一轮孤月照征鞍。驭风驾雪穿林海,吐雾腾云越岭巅。自古戍边皆猛士,书生安敢镇雄关。”王如明在“激情岁月:军装在身的日子”一文中,描述了1970年冬天他奉命冒死趟过湍急的冰河架设铁丝网,打捞疑似落水失事通讯员的经过。文章读后,边防战士忠于职守、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跃然纸上,令人感动,让人敬佩。这样感人的事迹和故事在《铸剑阿拉套山》中随处可见,无不洋溢着对边防将士的礼赞。

    在当过兵的人看来,战友情尤为珍贵,它是一种人间至情,是生与死的托付,是鲜血与生命凝成的友谊,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当年,疆字905部队是“冒着蒙古庙的尘土,沐着塔斯海的清风,撩着赛里木的碧波,浸着艾比湖的涩苦,顶着阿拉山口的飞沙,伴着米尔其克的松涛成长发展壮大。”在这样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战友们互相关心,互相照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黄宪写的“新兵日记”,记述了战友们给他这个新兵腾出中间最暖和的铺位,而班长却睡在通铺离大门最近、温度最低的地方这一暖人情景。曹秋贵写的“青春血染黑山头”一文,更是描述了战友之间的生死情谊,执行拉水任务因公牺牲的吕少炎副班长令人久久难以忘怀。战友情就像酒,相处时间越长,情谊就越醇厚、越珍贵;分别的时间越久,思念就越强烈、越缠绵。《铸剑阿拉套山》中的诗文抒发了老兵们相互间的思念和祝福,表达了对老兵情怀的由衷礼赞。

    《铸剑阿拉套山》充分展现了905部队及其官兵的精神风貌和现实风采,不仅可作为戍边卫国的参考史料,也可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学习读物。全书读罢,感慨万分,谨作诗一首,以表对全体官兵的敬佩之情、祝贺之意。“博尔塔拉驻扎根,阿拉套山唱大风。烈士英灵滋肝胆,铁军雄风奠军魂。冷战年代守边关,激情岁月燃青春。而今喜作黄昏颂,金戈铁马铸诗文。”

百度推荐

广告位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