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午夜经济学:城市的活力指南
8月16日,阿里巴巴发布首份反映中国城市深夜活力的“城市支夜”报告,报告以移动支付活跃度为指标,重点对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八座城市的深夜消费行为进行大数据提取。这份市井味很足的报告展现出当下人们夜生活的缩景:手机里24小时不打烊的公共服务、街头奔忙的小微码商(在二维码上做生意的线下商家)、深夜值守的交通出行、医疗服务……其中勾勒出的许多深夜城市细节,刷新了我们对熟悉城市的一些刻板印象:北京人睡得最早、上海的朋友夜间行走全国第一、杭州夜间买酒的人最多、南京人最喜欢吃鸡而不是鸭……
夜晚的城市呈现出每个城市各自的个性消费场景,移动支付的深夜热力图的极值和均值显示,二线城市成都、武汉丝毫不输北京上海。例如武汉深夜零点的移动支付极值就已基本和上海持平,人均消费金额仅相差20元,几无差距。而一个城市的夜宵火爆程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座城市的人气和活力。我们可以从中觉察到二线城市午夜经济的崛起,说明更低的房价,更好的生活质量,也在让商机悄悄发生。
而城市深夜主角之一,数字化经营的码商群体也十分引人注目。网商银行的数据显示,晚7点至早7点进行贷款的小微企业已接近白天的三成,高峰出现在晚上11点至12点,这时大多小微商家已经清点完生意,会根据个人经验,结合当天的销售情况和第二天的天气,来申请第二天的贷款。也有接近8%的小微码商仍会营业和申请贷款直至凌晨4点,国人勤劳的品质背后,是生活之不易,是创业和守业之不易。
毋庸置疑,城市夜晚的丰富多彩,得益于互联网终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移动支付等金融科技功不可没。因为消费者线下消费场景,迄今还是要受限于与数年前差不多的天气、市政等各项基础条件,但来自线上的金融科技提供了种种人们可以想到或者出乎意料的可能性。否则,“有钱没处花”的痛苦可能会伴随人们的漫漫长夜。而对于线下商家,尤其是小微商家来说,二维码等金融科技不仅可以帮助快捷收钱,更是其数字化经营的开始。基于区区一个二维码商业场景和数据,小微商家就可以享受经营分析、账务管理、理财、保险、贷款等多维的金融科技服务,可谓受益良多。
更为令人欣慰的是,人们已经形成的公共服务只能在工作日白天提供的思维定式,也已经在今日同样破解。互联网+背景下的公共服务夜晚照样可以不停歇,以各支付平台的“城市服务大厅”为例,水电煤、公积金、社保、违章等各类政务查询已成为深夜城市用户的标配。得益于近年来各城市推进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市民享受城市公共服务不再需要白天上门排队。
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曾经为人所不理解,但现在人们早已习惯顾客进出门的“叮咚”声,与白天相比更为响亮而清脆。无论一线还是二三线城市,有人就有商机。高质量的午夜经济,不仅是正常经济运行的重要补充,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在金融科技的助力下,顾客与商家(尤其是小微商家)、公共服务,都将得益于午夜经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同对待手机软件一般,记得及时自我“更新”,适应并习惯这种新趋势。 □蒋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