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经济发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青岛:乘改革开放东风 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8-11-30 10:28:0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作者:

青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建军。(摄影:米翔)

  编者按: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在岛城吹响,这座青青之岛迎来了勃勃生机,各行各业迸发出青春的活力。1984年,青岛成为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这一巨大的历史转折为这座城市提供了腾飞的平台。近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建军接受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的专访,详尽地介绍了青岛如何抢抓机遇,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实现经济、城市建设、民生的跨越式发展。

  青岛国际会议中心。

青岛国际会议中心——泰山厅。(摄影:叶楠)

  中国经济网:2018年6月,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举办上合峰会,为青岛、为山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青岛将如何抓住上合峰会机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

  刘建军: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是党的十九大后我国举办的重要主场外交活动,是上合会议历史上规模最大、级别最高、成果最多的一次历史性盛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圆满成功,给青岛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翻开了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成功举办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我们认真总结“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有益经验,推广好的做法,弘扬好的作风,放大办会效应,开拓创新、苦干实干,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为我们提出了殷切期望和要求,又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教给了我们工作的方法,字字千钧,饱含深情和厚望,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高度重视、莫大信任和巨大关怀。今后工作中,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牢记总书记嘱托,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确保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青岛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青岛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是瞄准更高定位。定位决定地位,眼界决定境界。服务保障峰会,让我们进一步提高了站位、开阔了视野、放大了格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牢牢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进一步提升境界、拓宽视野,以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精神,瞄准更高定位,树立更高目标,努力使各项工作率先走在前列,为全国全省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是创造更大业绩。站在新起点,要有新作为。我们将深入落实总书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重要指示要求,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用好重大机遇,奋力开拓创新,持续苦干实干,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以优异成绩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青岛的关心和厚爱。

  三是弘扬更硬作风。峰会服务保障任务的圆满完成,展现了广大干部顾大局、能吃苦、敢担当、勇拼搏的精神风貌,锻炼了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严实工作作风,营造勇于担当、奋发作为的干事创业氛围,凝聚全市上下攻坚克难、走在前列的磅礴力量,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经济网:青岛市是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国家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青岛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了哪些跨越式的发展?将如何借助改革发展的“东风”,推动青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率先走在前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率先走在前列?

  刘建军: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青岛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一是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全市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43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11037.28亿元,增长286倍,成为全国第十二个GDP突破万亿的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凸显;人均生产总值近12万元;财政收入由13.1亿元提高到1157.1亿元,增长87倍。

  二是城市建设实现新跨越。生态化、组团式海湾型大都市格局全面展开,西海岸新区、蓝谷、高新区等一批重点区域板块加快崛起,空港、海港、高铁、地铁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海底隧道、跨海大桥建成通车,轨道交通在建305公里,2条地铁投入运营。

  三是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三次产业结构由22.7:52.7:24.6调整为3.5:40.8:55.7。白色家电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产量的36.6%。全国运营中的动车65%来自青岛制造。青岛港货物吞吐量超过5.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近2000万标箱,居世界港口第七位。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26.4%,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四是改革开放实现新跨越。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现突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居第31位。“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市场主体达到126.1万户。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全面开放格局加快形成。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支点城市。2017年,货物进出口总额5033.5亿元,占全省28.2%。累计利用外资762.8亿美元。成功举办2008奥帆赛、亚太经合组织贸易部长会议、二十国集团民间社会会议、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等国际活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是人民生活实现新跨越。人民生活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到小康的飞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336元提高到2017年的47176元,增长13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146元提高2107年19364元,增长132倍。市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

青岛五四广场沿线。(摄影:修相科)

  2018年10月4日,山东青岛,“十一”国庆假期,奥帆中心“我爱你中国”主题灯光秀如期上演。此外,现场还有主题演出及焰火表演,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看。图片来源:东方IC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契机,坚持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坚持跳出青岛看青岛、站在未来看现在,重整行装再出发,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不断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和资源集聚能力,持续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能级,推动新时代青岛各项工作率先走在前列。一是聚焦服务大局,落实好海洋强国、军民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努力在建设国际海洋名城、打造全国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上率先突破。二是聚焦动能转换,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努力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率先突破。三是聚焦改革开放,以思想观念变革、体制机制创新和营商环境优化等为抓手,努力在增强发展动力活力上率先突破。四是聚焦城市治理,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让本地人自豪让外地人向往的时尚美丽的海滨城市,努力在建设人民的城市上率先突破。五是聚集民生保障,扭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食药安全、社会治安等问题持续加大力度,努力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上率先突破。

  中国经济网:近年来,青岛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成为全国第12个GDP总量跨越万亿元的城市。喜人的成绩背后,是青岛实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发展活力持续强劲,动能转换步伐加快的结果。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中,青岛又被确定为三个核心城市之一。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青岛将如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刘建军:近年来,青岛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明显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青岛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和总量性问题并存,发展质量和效益亟待提升。突出表现为传统产业比重偏高、规模不够大、增长空间趋小和增速放缓,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形成有效支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性作用还不够明显。

  下步,我们将强化率先走在前列的责任担当,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着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经济质量效益和总量规模同步提升,当好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排头兵、示范区和驱动器,打造国家东部地区转型发展增长极。

  一是抓产业促转换。深入推进双百千行动和“一业一策”计划,争取更多的企业、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进入百亿元和千亿元以上行列。为此,我们结合青岛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重点做强9大优势产业(现代海洋、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制造、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旅游、商务服务、健康养老),发展5大新兴未来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文化创意),提升6大传统支柱产业(商贸服务、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械设备、橡胶化工、现代农业),加快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抓创新促转换。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培育一批领军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集聚一批优秀创新人才,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和产业转化能力,为动能转换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抓招商促转换。深入推进千企招商大走访和现代产业精准招商行动,按照专业、精准、用心、实干的要求,选准方向、找准对象、用准方法、精准施策,发扬“五千精神”,加快引进一批规模大、产业链拓展和协同性强、技术水平和财税贡献高的项目。特别要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和技术发展方向,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尽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

  四是抓主体促转换。抓好各类市场主体培育,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做大企业规模,支持“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在培育铺天盖地中小微企业的同时,培育更多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开天辟地的创新型企业。

  五是抓环境促转换。着力在优化政务服务、维护公平竞争、促进投资贸易和工作生活便利化等方面下功夫,特别是把“放管服”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改革举措,别的城市能做到的,青岛也要确保做到,而且力争做得更好,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全部做到“最多跑一次”、努力实现“零跑腿”,全力打造审批服务事项环节少、时限短、服务优的一流营商环境。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宋雅静/摄

  中国经济网:6月1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青岛蓝谷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后强调,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作为北方城市,青岛的海洋经济一直是山东的强项。但山东省与苏浙粤三省比较来看,海洋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差距。数据显示,与同为海洋经济大省的广东相比差距仍较大。2017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是1.78万亿,而山东省是1.48万亿。发展海洋经济,青岛有哪些特色优势,又有哪些差距和不足?下一步青岛将如何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刘建军:青岛海洋经济的特色优势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有良好的海洋资源禀赋。青岛海岸线817公里,海域面积达12240平方公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可利用渔业资源达110万吨。拥有条件非常好的天然深水港,青岛港每一个港区基础都很好,与全球177个港口保持通航。

  二是有较成体系的海洋科研力量。青岛是全国海洋科技名城,拥有涉海大学和研究机构26家,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34家,涉海院士18位。近年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字号平台加快建设,蓝色药库等科研成果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

  三是有比较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国家海洋局海洋经济统计的20个行业在青岛都有相关企业。产值过千亿的行业6个,过百亿的8个;增加值过百亿8个。

  四是有一批涉及海洋产业的功能园区。青岛有以国家级新区为龙头的“两区一谷”三足鼎立、14个涉足海洋产业的省市级海洋特色园区为多点支撑的功能园区。

  五是有比较好的海洋经济发展成果。2017年,海洋经济20个行业的总产值1.2万亿元,增长18.2%;增加值2909亿元,增长15.7%。今年上半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451亿元,增长15.1%。

  尽管青岛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优势,但对照总书记的要求,对照先进城市的发展态势,青岛对经略海洋的谋划还不够深入,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海洋产业规模还较小,竞争力还不强,大多数海洋产业功能园区经济规模还不大、产业布局较为分散,海洋科学研究应用性成果少,难以对产业发展形成有效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推动海洋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建设国际海洋名城,努力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率先走在前列。当前,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把港口作为陆海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推进港口发展一体化、港口装备智能化、港口业态高端化、港城发展协同化,努力打造国际化强港。

  二是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远洋渔业、滨海旅游、船舶制造、海洋工程建筑、海洋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推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涉海服务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地。

  三是加快海洋领域军民融合率先突破步伐。统筹海洋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需求,加快海洋产业融合发展、海洋科技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带动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四是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推动港口从货物装卸港向物流贸易港转变,建设港航贸易、交易、金融以及其他功能性平台,发展现代仓储物流、商品交易、金融保险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强化城市航运枢纽功能。

  五是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完善海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建设“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靓”的美丽海洋。

  中国经济网:改革开放40年来,青岛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在大家印象中,青岛是一个很有特色、颇具魅力的城市。面向未来,青岛将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刘建军: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她的抱负。青岛有着深厚的城市规划传统,历史上每次规划调整都带来了城市的跨越式发展。自1891年建置以来,在城市规划的引领下,从最初的小渔村、军事要塞,逐渐演变成特色鲜明的海滨城市。上世纪90年代,市政府东迁,青岛跳出狭小的老城,建设了全新的“东部”。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港口和经济重心西移、北部区域开发建设,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近年来,实施全域统筹战略,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6月在青岛视察时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积极顺应广大市民对美好城市环境的新期待,持续开展美丽青岛三年行动,推进城市规划科学化、建设精品化、管理精细化、运营高效化,推动城市品质和功能加快提升,努力使青岛成为宜居宜业宜游、让本地人自豪让外地人向往的时尚美丽的海滨城市。

  一是加强科学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我们将坚持规划先行,学习借鉴新加坡“成功城市”经验,牢固树立“明智规划”理念,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发展。目前,已启动编制《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2035年)》和《青岛市2050远景发展战略》,突出规划的系统性、特色性、便民性、权威性,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二是加强精品建设。将精品意识贯穿到城市建设各环节、各领域、各阶段,高标准建设惠及全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让市民享受到城市设施的豁达、细润和便利。特别是要建设更多的口袋公园和街头绿地,打造更多市民身边的活动中心,构建多元化、人性化、精致化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三是加强高效运营。万物互联的时代,高效运营的城市必须是智慧的城市,让城市能说话、能交流、能思考。我们将大力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建设智慧化交通、智慧化市政设施、智慧化电网等智慧服务体系,促进城市智慧化运行。

  四是加强精细管理。城市三分建、七分管。我们将推进细致管理,细化管理对象、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职责和考核评价。深化网格管理,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责任网。加强便民管理,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注重在便民细节上下功夫,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便利感、幸福感。

  中国经济网: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是如何加快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改善民生福祉的?下一步,青岛在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方面将怎样做?

  刘建军:改革开放以来,历届青岛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推进民生建设,人民生活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到小康的飞跃,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和社会事业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显着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累计达到39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336元提高到2017年的47176元,增长13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146元提高2107年19364元,增长132倍。市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城乡均等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以下的较低水平。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和99%;全市普通高校由1978年的4所、在校生3465人发展到2017年的25所、在校生37.4万人。市民主要健康指标和人口均衡发展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9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岁,列全省第一。建立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实施保障性住房配建制度,累计开工建筹公共租赁住房7万套,配租5.3万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6月视察山东时再次强调,要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民生和社会事业的便利化、普惠化、均等化水平,努力使群众享有更高收入、更好保障、更优服务、更广泛参与、更大便利、更多安全。

  努力使群众享有更高收入。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通过支持农民就业创业、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电商等综合性措施,保持农民增收势头。

李沧区上流佳苑社区举办邻居节。(摄影:丁之)

  努力使群众享有更好保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努力使群众享有更优服务。加快发展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化、均等化、便捷化。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努力满足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努力使群众享有更广泛参与。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畅通政民互动渠道,保障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支持市民关心城市发展、参与城市治理。

  努力使群众享有更大便利。按照总书记“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的要求,进一步贴近市民,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让市民生活得更舒心、更便利。

  努力使群众享有更多安全。牢牢守住安全生产、防火防汛、环境保护、食药安全、社会稳定等工作底线,推进平安青岛建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百度推荐

广告位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