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诊务以求实效 兴教育以继传承
——北平第一所民办高等中医学府“北平国医学院”诞生记
在本栏上期文章《民国往事1929:中医保卫战》中,我们循着央视热剧《老中医》的时代背景,再现了民国1929年“废止旧医案”的始末。经过全国中医药界的抗议请愿,在广大民众的激烈反对声中,当局被迫收回成命,作为“联合赴南京请愿团”的大会主席——孔伯华先生不久便返回了北平,那么,孔伯华北归后又做了哪些事呢?
历经“废止旧医案”风波之后,孔伯华及同仁感到中医的危机并未解除,中医行业整体水平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外界的批评并非毫无根据。但中医历经千年,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医理还是医德,都有深厚的内涵。这时,孔伯华看到了中医教育的重要性。
首倡国医学府,倾力兴学
中医博大精深,但是教育的不济造成优秀大夫并不多,水平参差不齐,借医害人之事也时有发生。“中医医学发明最古,数千年来实有光荣历史,惜乎后世每以自私,中医学问几失固有,希冀竞存猛进更难谈及也。” 孔伯华先生深感中医教育迫在眉睫。
于是孔伯华同萧龙友、施今墨等当世名医商议,创办一所中医学院,发展中医教育。这一提议赢得北平中医界热烈响应,大家都愿意支持办学,存中医血脉;特别是孔伯华在京数年,医术高明且为人谦和正直,颇得人心,因此得到了众人鼎力支持。
北平第一所中医高等学府
不久之后,北平历史上第一所中医高等学府——北平国医学院正式成立!学院以萧龙友为董事长,孔伯华为院长,董事会包括杨浩如、张菊人、金书田、左季云、汪逢春等当世名医,并聘请陈慎吾、杨浩如、马龙骧、袁鹤侪等一流国手,共同担任各科老师。
北平国医学院采用大学学制,在学制、教师、课程、管理等方面,堪称是一所正规化的中医高等教育机构。同时,学院强调以人为本,及传统医学中“人命至重”的普世理念,孔伯华先生提出了 “办诊务以求实效,兴教育以继传承”的宗旨。
在学科设置上,北平国医学院本着全面发展的原则,第一次采用中西医全科的方式,设置了解剖学、细菌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诸多现代西医学科。同时,学院非常重视德育教育,强调品德高于一切,专门开设了《论语》《庄子》《周易》等国学经典课程,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和品德素质。孔伯华认为,学医首先要学会做人,如果医术高超却只图一己之私,那会成为祸害。
此外,孔伯华非常重视临床实践,北平国医学院建立了跟诊制度,第一次实现了周内授课、周末跟诊的课程机制。同时,学生在毕业后有一年的实习期,学生必须跟老师一起出诊,随侍一旁抄方抓药,合格后才颁发毕业证书。
北平国医学院完全以培养人才为目的,不为获利,因此学费低廉,办学经费大部分来源于孔伯华与萧龙友的私人积蓄,学院虽然生源不断,发展稳定,但资金问题一直是个难题,这在和平年代还能维持,但是战争打响之后就不一样了。
国破山河在,艰难抗争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占领了北平。不久,日本人欲将北平国医学院收为己用,更名为“国立”医学院,并以大笔金钱等作为利诱,同时恐吓,如果不肯合作便让学院永无宁日。但孔伯华院长断然拒绝。
此后,伪政府多次干预学院教务,均遭到全院师生的抵制。在日伪的不停骚扰和胁迫中,学院先后搬迁了三次,办学经费也严重不足。
1944年,面对日本人屡次欲强占北平国医学院,孔伯华为断绝日寇的念头,毅然决定停办学院。他曾言:“日本侵领北平,欲收医学院为‘国立’,余以兢营十五年之学业,不欲委之外人,遂自行停办,以待时机”。
北平国医学院历时15年,共计招生十三班(届),培养全国各地中医精英包括王鸿士、裴学义、宋祚民、张作舟、步玉如、姚五达等700余人。
传承教育,生生不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孔伯华先生在日伪时期彰显的民族气节获得了国家领导人的认可,曾受邀为毛泽东主席诊病,毛泽东主席说:“您创办的北平国医学院,为我国中医事业作了很大贡献!”
随后,孔伯华给毛泽东主席写信为中医教育建言献策,并将北平国医学院所有资料无偿捐献给国家,成为新中国最早设立的四所中医药大学的重要参考。据原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办公室主任、陈云夫人于若木在《四大名医之孔伯华医集全编》序言中描述,孔伯华先生曾受到周恩来总理当面称赞:“孔老不高谈空理,务求实干”。
但人到暮年,加上过度劳累,1955年3月,孔伯华先生病倒在行医路上,半年后与世长辞。噩耗传出,周恩来总理亲任治丧委员会主任,为孔伯华先生操办后事。
在孔伯华先生逝世一年之后,新中国最早的四所中医药大学——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设立。
北平国医学院仅存15年,然而意义和影响巨大。生在动荡的年代,又恰逢国家罹难,孔伯华先生与北平国医学院的民族气节与坚韧精神让我们后人无限敬服。70余年过去了,那么孔伯华先生与北平国医学院的后世影响究竟是怎样的呢?那些医术、文化及精神的传承又是如何延续的呢?下一期更精彩,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