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柘城实践
作为省委、市委宣传部确定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柘城高度重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按照“马上办抓落实”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开局良好,进展有序,成效初步显现。
主要做法:
坚持一个目标。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柘城家喻户晓,入脑入心,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
着力两个抓手。一是着力实施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该工程依托县广播电台建成一个县级播控中心,20个乡(镇)、街道广播站,480个行政村广播室,1646个自然村接收终端。县、乡(镇)、村三级广播“一张网”,实现农村广播“村村响”自然村全覆盖。依托“村村响”工程,开办“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时刻”专栏,主要是录制播放十九大精神系列音频、大型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等,每天分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定时开播。二是着力创作推广新时代广场舞。柘城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题,创作推广的新时代广场舞的最大亮点是,同样的节奏和曲调,歌词却是唱响主旋律、讴歌新时代的内容。柘城依托这一适合农村特点、农民愿意接受的文明实践形式,坚持以城带乡,组织成立县广场舞协会,将县城的广场舞爱好者吸纳为会员,发动他们分赴全县各行政村义务教授新时代广场舞。目前,柘城共成立了575个新时代广场舞队,494个行政村都跳起了新时代广场舞。
强化三个融入。一是融入基层党建。柘城明确提出,要将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与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结合起来,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员学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基层党支部负责文明实践所的日常管理,党支部书记担任文明实践所(站)长。二是融入脱贫攻坚。新时代农村文明实践所(站)宣讲员均由驻村第一书记担任,在新时代农村文明实践活动中,把脱贫攻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三是融入文明创建。柘城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跟我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树时代新风,培育时代新人。
确保四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成立柘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二是教学资源到位。整合全县基层党校的教学资源,用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活动的开展。三是管理制度到位。统一制定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管理制度,并全部上墙,让文明实践活动的规范化、常态化。四是工作经费到位。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活动经费列入县乡财政预算,统筹用于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坚持五个结合。一是集中宣讲与流动宣讲相结合。既请群众来,以课堂授课、主题报告等形式开展集中宣讲;又到群众中去,以庭院会、板凳会等形式,开展流动宣讲。二是理论宣讲与文明实践相结合。通过讲好理论与政策来指导工作的落实,通过落实工作来检验宣讲成效。三是理论宣讲与文艺演出相结合。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这一主题,结合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组织创作地方戏、流行歌、顺口熘等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四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在县电视台、柘城网开辟新时代文明实践专题专栏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线上线下联动宣传。五是弘扬文明新风与培育时代新人相结合。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活动,推动形成文明新风尚。依托新时代青少年文明实践所,教育引导青少年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在中小学校开展日行一善、中华经典诵读、优秀童谣传唱、向国旗敬礼等文明实践活动,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初步成效:
横向全覆盖,纵向全链接:以基层党校为依托,横向覆盖广泛、纵向延伸到底、县域上下联动,基本完成了县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点布局。
柘城依托基层党校在各乡(镇、街道)、村(社区)、机关、企业、学校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027所,均已实现统一挂牌、制度上墙、档案规范。其中,柘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所,设在县委党校;新时代农村文明实践所(站)519所;新时代居民文明实践所18所;新时代干部文明实践所80所;新时代青少年文明实践所389所;新时代职工文明实践所20所。柘城在较短时间内广泛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初步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布局合理的工作网络,为下一步开展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工作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身体棒棒哒,心情美美哒:以“村村响”、新时代广场舞为代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顺民意、聚民心、振民气,初步形成了为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满满正能量。
与日益改善的物质生活水平相适应,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柘城以“村村响”、新时代广场舞为代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及时、敏锐地捕捉并回应了新时代农村群众家庭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以普及性强、参与度广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空白,既强身健体,又愉悦心情,显着增加了农民的参与感、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特别是欢快优美的新时代广场舞,传递生活正能量,歌颂美好新时代,使得乡村夜晚不再沉寂,激活了蕴藏在群众心底的文化活力,跳出了新时代的主旋律,舞出了新时代的精气神。曾经一些盲从盲信的洋教徒也开始主动从教堂回到村文化广场上,翩翩起舞,精神面貌有了积极、可喜的变化。
广场满满哒,人气旺旺哒:以“村村响”、新时代广场舞为代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覆盖、接地气、聚人气,初步破解了“如何把农民重新组织在一起”的现实困境。
早些年,中原地区农村吃饭习惯“夏天找凉荫儿、冬天靠墙根儿”,“扎谷堆、凑人场”。吃个饭全村的人差不多能全聚在一起。饭场就是全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村里的大事小情得以交流和处置。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昔日的饭场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关起门来各吃各的饭。现在,即使村民选举这样的大事,想把村民全部聚起来也不容易。柘城推广的广场舞,是当前广泛流行的一种健身和社交功能兼具的集体活动,简单易学,参与广泛,老少皆宜,很容易融入日常生活并形成习惯,便于长期坚持,在客观上能够起到召集群众、聚拢群众的作用,形成新的“人场”。基层党组织和村“两委”干部能够利用这一新的“农村热闹场”集中开展一些政策宣传、村务处理等具体工作,一举多得。
对县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
准确把握一个核心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针对特定群体的互动性传播,必须充分了解受众特点,全面贴近受众需求。这是决定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成效的核心问题。譬如,农村群众这个目标受众群体,基本上以留守妇女和老人为主,一方面,平时组织他们集中起来宣讲很难,加上这个群体平均文化程度不高,若采用传统集中讲授的形式,效果很难保证,也容易导致他们厌倦甚至抵触这类活动。另一方面,他们常年留守在家,既要承担大量繁重的家务劳动,又要承受单调寂寞的精神生活带来的较大心理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找到一种既能够缓解身体疲劳,又能够释放心理压力的活动形式就显得非常必要。譬如柘城,无论是“村村响”这种显性灌输手段,还是新时代广场舞这种隐性渗透手段,恰好能够很好地覆盖和满足这部分目标受众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所以一经推广,深受欢迎,效果超出预期。而且这种效果“润物细无声”,不是靠强制灌输取得的,而是农村群众在特定场景下主动接受而形成的。因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必须要精准定位目标受众群体,准确把握基层受众的特点与需求,做到精准发力,有的放矢,从而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实现“到人、管用、有效”。
切实发挥两个作用
发挥好思想引领、凝聚人心作用
不可否认,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农村由于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角色缺失,工作缺位,从而使得封建迷信沉渣泛起,非法宗教或者邪教变相渗透,导致农村群众的主流价值观面临诸多冲击与挑战。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要延伸到哪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引领思想认识、传播党的声音、培育文明新风、传承优秀文化的主阵地,真正把广大农村群众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
发挥好整合资源、服务群众作用
当前,我国基层公共服务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资源分散、管理多头,导致功能和作用未能得到很好发挥。比如,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近几年投入建设的农家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国家文化惠农工程,而今在一些农村经常“铁将军”把门,不检查不开放,再加上没有专人组织,缺少文化队伍,日常活动开展不起来,造成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实际上,基层特别是农村群众最关心的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能不能给他们带来真正实惠。这一点在农村显得尤为现实和必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并非要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要整合盘活基层各类公共服务资源,把原有的资源用好用足,打通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围绕更好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突出服务功能,用贴心服务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为新时代距离群众最近的、服务群众的“百姓之家”。
着力解决三个问题
既说好“北京话”,又说好“地方话”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首要的任务是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家喻户晓,入脑入心,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因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必须既说好“北京话”,又说好“地方话”。说好“北京话”,就是要原原本本、不折不扣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传递到位,不跑偏、不走样、不缩水。说好“地方话”,就是要“接地气”,要实事求是,贴近群众,理论联系实际,不教条、不僵化、不死板。
既由实践中心“端菜”,又由基层群众“点菜”
“端菜”与“点菜”相结合,主要目的在于精准对接供需,优化供给方式,更有效地满足个性化需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战略之举,核心在于以基层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鼓励群众“点菜”,多搞雪中送炭,做到“你点我有”“你需我供”,切实解决好基层群众在精神文化层面最盼、最急、最忧的现实问题,不断提升基层群众在文明实践活动中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只有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让群众得到实惠,群众才会相信你、认可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工作也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充足的发展后劲。
既建立“正规军”“专家团”,又用好“游击队”“土八路”
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关键在于一支来源广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骨干队伍。从当前全国各地的初步探索来看,这支队伍中既有党员干部、专家学者,也有道德模范、文艺骨干,还有乡贤能人、草根名嘴等。不管是“正规军”“专家团”,还是“游击队”“土八路”,擅表达、会说话才是最关键的。要甩开文件腔,能讲故事会唠嗑,多讲“短、小、微”的身边故事,会说“生、鲜、活”的乡间俚语,让基层干部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就要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骨干队伍,既要“一招鲜吃遍天”,又要“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不断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练就真功夫,努力成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