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研的村小,教师能够成长吗?
最近,在中心小学观摩了县城支教教师的一节示范课。执教者是一位有着十年教龄的中年老师。讲授的是六年级的一篇小古文——《学奕》。
上课前的热身活动,老师和每一个孩子进行握手,消除了师生间的陌生感。老师对课文的理解很到位。一片小古文,老师朗读,学生朗读,单个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孩子在读的过程中体验古文的语言美。在学生阅读和参与活动过程中,老师能及时、准确的对他们进行鼓励,最值得称赞的是,老师的每次鼓励都非常自然,找不到一丝故意做作的痕迹。从授课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这位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从课堂环节设计上,能够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严谨和创新。
太完美的课程,总是让我有一点想知道:这节课是老师最近准备的吗?这节课是老师一个人的智慧,还是集体智慧?在最后的说课环节,老师作了回答:这节课是2012年上的公开课;后来,这节课参加了“一师一优课”活动,还获得了部级奖;这节课经过了很多次的集体打磨,给很多的班级上过。
听老师如此说,我心里不禁感到有些失落。我不赞成一个老师把一节课讲一辈子,也不赞成很多人、花很多时间、投入很多精力去打磨一节课。这种课不是常态课,纯粹是一种表演课。这好比吃饭,我们需要的是家常便饭,而不是做出一顿“精典餐”后,天天吃它的复制品。集体反复打磨的课再精彩,也是不能够代表教师本人真正水平的。
我希望每一位教师,每一年能够自己设计一堂自己喜欢的课,自己讲一节个人最满意的课,每一年都能创出代表这一年水平的“代表作”。作为偏远农村的教师,要有积累“代表作”的意识,诚如是,年复一年,我们就会看到自己的努力。
这位老师也讲到了他的成长。在单位上,他拜了一位老教师为师傅,一直跟着师傅上课。这种方式在农村很少见,实在令我羡慕。如果谁有幸能够遇到一位会培养年轻人的领导和师傅,这就是他成长的福星。就如张文质老师所言,身边有师傅,远方有导师,心中有偶像。我希望农村小学,也能够把年轻人拜师严格落实,不要走过场。这样受益的不仅是当事老师,更多的是我们的学生。
研讨会的评课阶段,教师们由于来自各个村小,也没有听过这么精彩的课。评课就无从谈起,只是一个劲地诉说羡慕,同时“贬低”自己。本来,村小和中心小学就不在一个层次,和县城学校更无法相比,让我们如何去评?。
在村小,一个教师要带几门课,一天到晚几乎都忙碌在课堂上,教研便无从谈起。村小教师个人没有成长的愿望,学校没有成长的平台,从来没有进行过听评课活动,从来没有坐在一起研究过课标,讨论过教材,更无法进行集体备课……没有教研的村小,教师能够成长吗?
我真诚希望,农村小学,也能把教研活动搞起来,这不仅有助于教师的成长,更有助于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让农村的孩子也接受更好的教育。只是不知道,这个路有多远?
作者安杰,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