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经济发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

学校命名要追求文化内涵,也要兼顾传统

2019-01-15 16:52:14 来源:蒲公英评论 作者: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第166中学校长王蕾指出,目前北京市的很多中小学都是以数字命名的,缺少文化内涵,中小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学校命名也应呈现学校本身育人的特点。她表示,经过调研,在上海没有以数字命名的中小学,大学中也没有数字命名的学校。(1月13日北京青年报)

以数字命名学校,是大多数地方的通用做法,这是历史的传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反映一个区域学校的总量,体现了均衡办学的公平教育思想。然而,时过境迁,随着教育的发展,这样的命名方式,也日渐突显其潜在的弊端,诸如,学校之间并没有因为数字的排序,而渐趋均衡,相反,学校教育的差异化日渐明显,一小、一初、一中大多是区域优质学校,排在末位的学校多是不受关注的学校。再者,以数字命千篇一律的校名,没有体现学校的个性,没有突出学校的办学思想,民国时期著名的春晖中学、南开中学等均不是以数字命名,大学中也没有数字命名的学校,由此所呈现的百花齐放的办学局面,是值得中小学借鉴。

然而,由学校命名问题,就判定学校缺少文化内涵,并以此作为修改校名的理由,却有欠考虑。首先,以数字命名校名具有一定普遍性与广泛性,大面积修改校名,给家长以及社会带来一定的不便。校命犹如地名,是约定俗成的,一旦确定,就不能随意更改,乱改校名不仅不严肃,而且没有必要。

再者,校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绝不是校园文化构成的必然要素,不管学校是什么名称,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与积淀,已经全面表现出来,步入其中,扑面而来,即使是数字命名的学校,数字校名也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修改校名无异于割裂学校的历史,造成学校文化的断带。而新命校名,其文化内涵更需要时间去修复与累积,其对学校文化的伤害大于其对学校文化的构建,因而,修改校名更非明智之举。

再者,学校文化不是标新立异,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的发展继承,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是继承与发展,无论是学校命名,还是办学理念,都需要尊重历史,尊重过去,对此学校应有清醒地认识。

王蕾委员所提议的内容,不无道理,对此,我们不妨采取新校新办法,老校老办法的方式分别对待,对老牌学校还应尊重历史,对于新建学校不妨从建设的角度,将校名纳入学校文化体系的一部分,精心推敲,认真琢磨,增加文化内涵。

作者许艳丽

百度推荐

广告位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