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经济发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

摈弃短期功利性目标 有效降低教育焦虑指数

2019-03-08 11:13:24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原标题: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友善用脑

  今年“两会”,有的代表就“新浪教育”上发布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提出了加强家庭教育的议案,引起了社会热议。那么,如何才能减少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指数?笔者认为,这首先需要家长思考几个问题:孩子为什么上学?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吗?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是,这样的答案似乎又很不全面。考大学、找工作,应该是“上学”的副产品,“上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提升孩子的思维发展。如果家长能搞清这个问题,把目光关注到孩子思维发展的问题上,教育焦虑指数会大幅降低。

  那么,什么是思维呢?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借助各种媒介、经验和知识,探索与发现事物内在本质联系和规律的认知过程。也就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方法、能力与水平,它强调的是人们如何认识外部世界及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思维是一个认知过程,它是大脑的智力活动。人的大脑通过各种媒介在感知的基础上,调动人的先前经验和知识,归纳、分析、概括、提升,做出基本判断,根据已知条件推测未知事物,指导人们的各种行为。

  思维决定人的行为方式,人的行为方式,会对社会经济结构和运行基础产生重大影响。当世界经济格局出现重大调整,各种机遇和挑战并存时,综合国力的竞争就集中体现在了人才的竞争上。上个世纪末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学习科学,发达国家纷纷进行教育改革,注重知识的教育渐渐转变为注重思维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的教育,为综合国力竞争和经济结构调整储备人力资源,积蓄发展实力。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工作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点。大学的专业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调整的,工作岗位也会在社会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出现更迭和淘汰。因此,把眼光瞄在“好的大学”和“好的工作”上,必然以一种固定的思维,把学习聚焦在知识和技能上,这样的人在变革的世界中是注定没有竞争力的。而注重思维的发展,注重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则会在纷繁复杂的变革中,遇变不惊、泰然处之。

  怎样注重孩子的思维发展?首先学校、老师、家长和整个社会要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把过于关注功利的教育目标,变为注重学生思维发展的新标准。孩子的教育需要慢功夫,考试分数和功利性的目标不能与孩子的成长划等号。成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孩子在适宜环境中更利于自我发育、自我成熟。和人的一生相比,任何阶段性的成果都是暂时的。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要为孩子的成长提供适宜的环境,阳光、水分、土壤、肥料、气候、自身的抵抗力等等都会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如果我们能在这些外部和内部的条件上下些功夫,关注孩子一生的发展,而不是盯在什么短期功利的目标上,就能宽容地对待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就会把孩子的思维发展看得比其他任何短期目标都重要。

  第二,我们要尊重孩子成长发育的自然规律,根据孩子不同个体的特征因材施教、有效帮扶。科学家研究发现:男孩和女孩大脑有很大不同,比如小学阶段女孩往往语言表达比男孩更流利顺畅,记忆能力比男孩更强,课堂学习过程中,女孩比男孩显得更安静、更听话。原因在于女孩额叶比男孩发育得早,额叶是大脑发育中最高级的部分,具有统筹和管理的职责。

  女孩大脑中的语言中枢发育得也比男孩早,所以女孩的表达清晰流畅。女孩拥有更多的雌激素和后叶催产素,男孩则具有更多的睾丸激素与后叶加压素。这些都使男孩容易冲动、坐不住。与女孩相比,男孩在室内学习的适应性明显低于女孩。男孩和女孩相比,血流量更多地流过脑干,脑干是大脑、小脑与脊髓相互联系的重要通路,脑干内的神经核与接受外围的传入冲动和传出冲动支配器官的活动,男孩的动感知觉、方向感、运动能力一般都比女孩强,学骑自行车、学游泳等活动男孩往往会占优势。

  如果我们能够适时地为男孩量身定做一些在室外的学习活动,那么男孩的优势就会发挥出来,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其实,男孩也有很多优势,现代科学研究提出“具身认知”,就是在学习中要发挥动的优势,在动中学习、动中思考,让孩子在体验感悟中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这种具身认知非常适合男孩的生理特点,如果我们能把课堂学习的内容变成活动,那么男孩的优势就会发挥出来,他们的成长环境会更加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

  实践证明,男孩、女孩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育上,我们不能用一把标尺衡量孩子,而要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策略,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征,制订相应的标准,采取适宜的方法,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成效。而这些根据孩子的身心特征的课堂教学调整,就是我们为孩子创造的良好学习环境。

  在北京、深圳、南京开展学习科学友善用脑实验的一些学校,就很注重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根据男孩、女孩,以及不同年龄的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大胆改革,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死记硬背的教育,变成学生积极参与、感悟体验的活动。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能够调动前拥知识和经验,迁移和生成新的知识,在互相辨析质疑中不断修正自己,发展“元认知”,提高了他们对自己在各种任务中表现的预测能力,对当前工作状态的把握能力,以及适时进行调控的能力。

  第三,孩子需要丰富的知识发展思维,我们应提供能够帮助其把握知识整体框架、核心概念,并触发其思考的学习场景。既然思维是大脑的智力活动,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经验和知识,分析、类比、概括、抽象的过程,那么学习的场景对于学习者来说就非常重要。让孩子在一定的场景中,通过观察体验、感悟思考、迁移升华获得知识,比让他们死记结论、硬背原理、机械记忆获得知识更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学习科学倡导这样的学习,因为这样的学习更加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也更容易掌握知识的核心概念和整体框架,更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和提取。

  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开阔孩子的视野,是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责任,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这些机会成为孩子学习的过程。比如,假期家长要多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旅游、听音乐会、看演出,在这些活动中,与孩子一起交流看法,多用鼓励性和探究性的语言引导孩子,把交流和探讨作为孩子学习和思维发展的方式之一。

  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如果孩子的认识不正确,家长不要简单地否定或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结论,而要用探讨的方式,让孩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家长要认识到,这个过程其实正是孩子思维发展的过程。学习不是只有在教室课堂教育这一种方式,学习的机会到处都是。学习科学认为:非正式学习更容易让孩子深刻理解、轻松记忆、灵活应用知识。培养孩子“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意识,让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更加重要。

  进入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科技创新的要求。要达到这个要求,首先要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不是凭空而来的,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具备了独立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创新才会成为可能。而从小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蕴育,对提高国民素质,适应新时期社会建设的需要,无疑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总之,教育是一个大话题,从事教育应该具备“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气度,超越任何狭隘的、功利的目标,从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改变教学、开展评价、教育家长,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人才蓄水池。

  (作者系北京学习科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百度推荐

广告位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