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提高教师待遇,改善经费保障机制是关键
如何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是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认为,提高教师待遇是当务之急。
提升教师工资待遇,适当拉大教师与其他行业公职人员的工资差距,是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一个重要手段。但从现实来看,笼统地呼吁提高待遇还不够。
眼下实行的“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中小学工资全部纳入县级财政,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已经得到充分保障。实际上,教师工资待遇还要取决于所在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实力。也就是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财政实力强,教师工资就高,反之,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实力弱,教师工资就低。由此直接导致了县域之间教师工资收入水平的不平衡,甚至是相差悬殊。
笔者所在的县属于山东省30个经济弱县之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方财政困难,教师工资收入水平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以具有20年教龄的中学高级教师为例,笔者所在县教师的工资收入水平低于同等标准的青岛教师2100元,就连与相邻县市相比也有1300元差距。
就职的都是学校,上的是同样的课,收入却有巨大的差距,教师心态难免失衡。由此导致的基层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外流到经济发达地区任教现象日趋严重。去年,笔者所在县流失教师36人,其中包括全县仅有的1名省级名师、1名省级特级教师,还有市级以上教学能手12人。“人往高处走”无可厚非,但是群体流失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和质量。
由此可见,提高教师待遇需要精准发力,尤其应该对“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行适当改革,加大省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经费统筹的力度,加大中央资金转移支付的力度,把基层中小学教师工资纳入到省级统筹中,逐步拉齐或缩小县域之间教师工资收入水平的差距,修补教师心态上的不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为基层学校留住优秀师资,让教师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作者李磊,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