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经济发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成绩斐然,这一年北京全国科创中心建设大提速

2019-03-04 14:33:2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224项重点项目和工作任务完成率96%,北京名列“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8”首位;美国市场调研机构CBI nsighs发布的《全球科技中心报告》将北京评为高速成长的科技中心。

  英国《自然》杂志增刊《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对全球500个城市进行评价,北京蝉联全球第一……新年伊始,北京在推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进程中捷报频传。

  “过去的这一年,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减量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将‘全力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作为重点工作全力推进,在中央各部门、全市各单位以及首都科技界的共同努力下,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3月1日,北京市政府副市长、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北京办公室)副主任隋振江,在北京召开的2019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

   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卓有成效

  在大会上,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许强在题为《众志成城 奋勇争先 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优异成绩支撑决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工作报告中表示,2018年,北京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稳居全国之首。据统计,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同比增长13.6%和15.47%,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1.2件,位居全国第一。6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0.8%,连续三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正是由于北京始终坚持‘三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加快了各领域的科技创新。”许强指出。

  而且,北京积极承接重大科技任务,在网络空间安全、生命科学与健康、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如加快建设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积极探索共建共享机制、发布智源行动计划等。

  许强指出,今后要培育网络空间安全、生命科学与健康等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点研发计划和创新基地建设,争取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探测等重点任务和项目在京布局;加强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动;支持在京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快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聚焦基础材料、高端芯片、基本算法等重要瓶颈和光电子等重要领域,布局一批新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平台。

  “我们将全力落实好市委常委会和北京办公室全体会议部署的2019年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18项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努力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制度优势、领域优势、人才优势。”许强指出。

   “三城一区”展现新貌地位强化

  “如今,‘三城一区’展现出新的面貌,围绕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平台地位进一步得到强化。”许强肯定道。

  在推进中关村科学城进程中,支持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和平台建设,在前沿新材料、碳基集成电路等领域布局一批关键共性、前瞻引领、颠覆性技术项目。

  在推进怀柔科学城过程中,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展开,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建设顺利推进,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可研报告已获批复,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和子午工程二期正在加快推进可研审批。

  在对未来科学城的布局中,建设氢能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智慧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吸引中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小米智慧产业基地等入驻,支持央企与高校院所组建5个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多元主体创新格局。

  实现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升级,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健康医疗、智能装备等领域搭建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引导相关高精尖产业向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成功举办2018年世界机器人大会,提速打造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许强表示,今后要加强“三城一区”规划项目落地实施,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重中之重,把“三城一区”建设成为科技创新中心“核爆点”。

  具体而言,中关村科学城要强化创新要素的融合发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领域系统布局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打造成为享誉全球的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怀柔科学城要加快开工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以及新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打造成为引领科学发展和国际重大前沿技术突破的新引擎。未来科学城要着力增强创新要素的活力和粘性,“一企一策”盘活入驻央企存量资源,加快引入多元创新主体,加速东、西区联动,推动沙河大学城科教融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要重点培育智能车联、新型显示等20个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培育千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做好与大兴区、通州区的统筹协调,建设宜居宜业的亦庄新城。

   纵深科技体制改革实现突破

  “2018年推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117项具体举措,实现了新的突破。”许强指出。

  这如同一个个大红包相继发放: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个人所得税优惠、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等试点政策建议获批在全国实施;外债政策便利化、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试点获批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十六园实施;制定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实施细则,修订创新券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接收创新券范围;出台财政科技经费和项目管理改革21个配套政策,扎实推进“28条”政策落地生根;设立市科技创新基金,组建市场化、专业化基金管理公司等。

  2018年北京市改善地方科研基础条件、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等7方面工作,探索形成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等4项支持创新的改革举措均得到国家相关部门肯定,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在全国22个城市营商环境试评价中综合排名第一,并为我国营商环境世行排名大幅提升作出北京的贡献。

  在加强人才集聚和培养方面,先后出台《新时代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行动计划(2018—2022年)》;实施20条出入境政策和中关村国际人才20条新政,完善北京市加强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升外国人才出入境便利程度;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为2300余名优秀人才办理落户等。

  许强表示,今后将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攻坚。深化“放管服”改革,研究制订新时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的若干政策措施;培养一批爱科技、懂创新、会服务的专业化机构和人才,打造创新创业友好型服务政府;充分发挥中关村示范区改革“试验田”作用,实施新一批创新政策;构建开放创新体系,推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办好中关村论坛、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等品牌活动,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北京行动计划,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快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不断增强北京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高质量开放协同发展激发动能

  科技创新已然成为产业发展新引擎。据统计,北京新经济实现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3.2%;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7%;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0.5%,其中辐射京外增长13.6%;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2.5万家,创历史新高。

  这些成绩源于北京深入宣贯“10+3”高精尖产业发展系列政策,出台《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编制《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搭建工业互联网共性服务平台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

  与此同时,北京采取开放创新的姿态,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券在京津冀统筹使用;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累计达7300多家;2018年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227.4亿元,同比增长11.8%;深入开展对口帮扶和区域合作,与全国20余个省市建立科技合作关系,通过资源共享和技术输出辐射带动全国创新发展。

  此外,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与互动,北京成功举办2018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第九届中意创新合作周、京港科技创新合作论坛等品牌活动;创办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围绕量子科学、石墨烯、脑科学、医药健康等基础前沿领域,组织开展高水平学术系列交流活动。

  “目前,距离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只有不到两年时间,任务十分紧迫,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担负起历史责任,当好排头兵,为决胜这一重大目标提供有力支撑。”许强进一步指出。

百度推荐

广告位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