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面食为主的郑州 满大街都是川渝人开的面条店
在郑州的大街小巷,面条店绝大多数挂着“四川鲜面条”或“重庆鲜面条”的招牌。仔细想想,不管从小麦产量还是饮食习惯上来说,河南人吃的面条绝对要比川渝人多,可这些面条店的招牌,为何多数都是“四川鲜面条”?
有此疑惑的不在少数。在网上搜搜,好多河南人都在问这个问题,可网友给出的答案却五花八门,比如:“本地人看不上这种小生意。”“他们四川人出来打工的多。”……
曾有一位开超市的店老板解释:“四川人轧面条下力气,不偷懒,从和面,到面饼、面片轧的次数,他们都不会抱着‘差不多’就行的态度,该下多少力就下多少力。”我对这些解释半信半疑,一直想知道个究竟——直到前几天,遇到了河南省川渝商会的党委书记,才有了答案。
【案例1】
凌晨1:30就起床劳作的
面条店老板
郑州市经八路与黄河路交叉口,算得上郑州繁华路段,这里集中布局着住宅区、学校、医院、商场、市场、事业单位。1997年起,一座农贸市场建在了这里,曾经客流如织,“人最多的时候,挤都挤不进去。”
说这句话的,是市场内朱记四川鲜面条老店的老板娘张毅,她和丈夫朱龙先,都是重庆云阳人,自2005年就跟着上一辈人在郑州轧面条了,至今已经13年。
鲜面条店里算上他们夫妻俩总共5个人。其中负责面条加工的3个人,每天凌晨1:30就必须起床,一直忙到中午1点,吃吃饭,休息一会儿,下午还要再加工点面条,并为第二天凌晨的工作做些准备。
张毅会比他们稍晚些到店,但她中午、下午都不能休息,因为,还要在店里看店、卖面条。
“就这样日复一日,每年只有春节休息一周,平时从不休息。”她说。
【案例2】
他13岁来郑轧面条
已成为面条行业的会长
比朱龙先、张毅入行更早的,还有他们的老乡刘恪阳。
刘恪阳1988年生人,13岁的时候,他便从云阳老家来到郑州,在一家面条店里打工,“我们都是从打面(拌面)做起。”
4年后,17岁的刘恪阳自己开了面条店。到现在,他不仅陆续开了4家面条店、1家川菜馆,还在最近两年接连拿下了3个农贸市场。最近,他又开始谋划开一家更上档次的川菜馆,推出自有品牌的干面产品。
刘恪阳说一口流利的河南话,反倒重庆话说得不够熟练。那天采访,刘恪阳与河南商报记者两个人,蹩脚地讲了一下午的“河南方言版普通话”,到末了才发现,俩人都一直想说河南话,却别扭了一下午。
生意不断拓展的刘恪阳,也已被选为河南省川渝商会面食制品分会会长、河南省食品安全协会面条分会会长。
刘恪阳介绍,多年前,在陈寨、庙李、孙八寨等这些都市村庄没有拆迁的时候,他们曾经做过一次统计,当时在郑州市区内,有2000多家重庆(四川)鲜面条店,有些都市村庄,仅一个村就有十几家,“都市村庄和一些农贸市场拆迁后,这几年数量有些下降,但仍然有1000多家。”
他说,面条店大小不一,有夫妻店,就两个人;也有的店一个老板、八九个工人。“90%的四川鲜面条、重庆鲜面条店都是我们川渝人开的,只有个别是其他地方的人仿用。这其中,又有90%是我们云阳人开的,云阳县全县137万人,长年有20多万人在全国各地轧面条,现在我们有个称呼,叫‘云阳面匠’。”
去年冬天,云阳县还专门组织了“首届云阳面匠职业技能大赛”。据当地媒体报道,全国三分之二的鲜面条,都是云阳人轧出来的。
【区别】
“四川鲜面条”和“重庆鲜面条”
有啥区别
云阳隶属于重庆,位于长江三峡库区腹地,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说法。早年,大量的云阳人,都像刘恪阳这样,很小就辍学、外出打工了。
他们有的做了建筑工人,有的进了四川菜馆,也有的出来轧面条,基本上多是一些靠力气吃饭的营生。最早的时候,他们甚至把当地的面条机扛到外地开面条店。
那时候,重庆市还隶属于四川省。所以云阳人开的面条店,也就理所当然取名“四川鲜面条店”。
1997年,重庆才成为直辖市。这时候,四川鲜面条店越开越多。“在有些农贸市场,一个市场内就有两三家,为了区分,新开的店开始取名‘重庆鲜面条店’。”刘恪阳介绍。
其实,对于四川人、重庆人来说,还是以米饭为主食,倒是他们早餐喜欢吃面条。
【分析】
这群“面匠”执拗得近乎不近人情
面条,可以说是北方黄河流域的主食,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无不如此,拉面、刀削面、臊子面、烩面……但他们吃的三分之二的面条,竟都由重庆云阳人轧出来。
刘恪阳说:“我们云阳人开面条店,一年365天,可以说差不多360天都开门营业,即便头疼发烧生病了,也会坚持凌晨2点起床——2点半都不行,晚了。”
“如果市场里停水,我们云阳人会从其他地方拉水回来,也要轧面,如果市场里停电,我们会找老乡借地方、借机器,也要把这一天的面轧出来。”刘恪阳讲得绘声绘色,“一般,从我们当地找的工人,不管你有再重要的事儿,也至少要干上一整年,中途不能走,答应过的事儿,不能改。但是如果用河南当地的工人,就不好办了,他们离家太近,随时可能有事,尤其是农忙的时候,必定回去收麦子、收玉米。”
甚至,还有一个极端的例子。那是在郑州西郊的一家四川面条店,当时,一名四川籍店员突发急病,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云阳、川渝老乡们,一边帮店老板处理店员的急救和后事,一边帮他找工人——活儿不能停。
听上去,这群“面匠”执拗得近乎不近人情。然而,就是靠着这20多万“面匠”的执拗,每天我们能随时买到令人馋嘴的面条——不管你早上5点起床,还是你晚上8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