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老人谈郑州变化 几天不去人民公园 感觉就不一样-郑州经济-郑州经济发展网
郑州经济发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郑州经济

78岁老人谈郑州变化 几天不去人民公园 感觉就不一样

2018-09-26 08:51:51 来源:百家号 作者:

2005年12月27日晚,100盏红灯笼照亮了百年德化街 河南图片网供图

2009年11月7日晚,影响地铁1号线人民路站的37株法桐开始搬家 河南图片网供图

河南商报见习记者高帅/文

王鸿林很平凡,78岁,土生土长的郑州人,育有两女,退休教师。从1960年到2002年,他从小学、初中,到中师、大专,教书42年,班主任当了36年。

“小时间”里,他看看报纸,伺候花草,喜欢坐公交车,去看看原来住过的地方,感受郑州这些年的变化。

“大时间”里,会和老伴出去旅游,去过葡萄牙、西班牙、泰国等,从只有一条裤子穿,到如今周游各国,他这大半生的经历和时代同样精彩。

经历

当了半辈子的园丁,桃李遍地

78岁的王鸿林,耳清目明,聊天至高兴处,声音嘹亮。

1960年,郑州师范学校快毕业的王鸿林,在学校经过短期培训,就被分配到当时校址在郑州上街区的三十四中,教二年级生物课。仓促上阵,王鸿林难免紧张:“第一节课,整个人迷迷瞪瞪,不知道讲了些什么。还好年轻,脑子转得快,第二节课就调整了过来。”从学生到老师,王鸿林很快转变,当上了班主任。学校的生活虽然依然贫苦,但是心里踏实。

学校建在山坡上,教师宿舍是砖砌的窑洞,冬天夜里格外冷。王鸿林盖着薄薄的一床被子,一条线毯铺在草垫上,太冷受不了,就把线毯抽出来盖到被子上。可是被子、毯子都小,脚盖不住,就用围脖缠住脚。裤子只有一条,脏了晚上洗一洗,第二天接着穿。每月按计划配给27斤口粮,不够吃,还好学校种有胡萝卜,每顿还能就着胡萝卜丝下饭。

后来王鸿林被调回郑州,在郑州三益街小学、金隆街小学等任教,不知不觉干了22年。过了不惑之年,王鸿林受邀回到母校,教小学数学,因为有着20多年的小学教师经验,王鸿林教起来得心应手。1997年起,又带了几年的大专班,直到2002年退休。

教书半辈子,他的学生遍布郑州及周边市县,从事教学的学生里有三分之二做了小学校长、教导主任等。王鸿林曾和老伴开玩笑说:“我出去半个月,也饿不着,到哪儿都有我的学生。”

记忆

关于郑州:小西门,4毛5分钱的烩面

王鸿林的老家在火车站附近,小西门东边,和小西门隔了一条街的五道胡同,不过现在都没了。那时候人们想改善伙食,会花上4毛5分钱吃一大碗烩面,分量足,吃得很饱。王鸿林偶尔花两毛钱买二两猪头肉,四分钱买半两酒,打打牙祭。

逛街就去德化街,百货大楼。看电影是一件很时髦的事,郑州电影院、解放电影院、人民剧场等几个地方都是好去处。人民公园、碧沙岗公园也是常去的地方,那个时候,紫荆山公园还是个小土包。王鸿林说:“老郑州都叫碧沙岗公园为老冯义地,曾经是个墓地。我们打招呼问去哪儿了,有时就会说,去老冯义地转转。”

王鸿林说,现在生活更好了,卧室里十几床被子都用不着,冬天有暖气。衣服多得没地方放,很多都捐了出去。

郑州的公共交通也让王鸿林不敢想。公交车起初只有8条线路,现在王鸿林自己数出来78条线路。再加上已通车的地铁1号线和2号线,出行更方便了。谈起郑州几十年的变迁,王鸿林用曾经说给老伴的一句话来概括:“人民公园你经常去,但是几天不去,感觉就会不一样。”

记忆

关于郑州:法桐治沙,60岁以上免费乘公交

郑州市还不是省会的时候,所辖老城区以现在的管城区为主,铁路以西,城东路以东、以南及五中和国棉二厂以南都是郊区,人民广场以北是行政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就是主要街道。后来河南省会迁到郑州,国棉厂相继建立,中原路地下道修通后畅通郑州东西南北,郑州西郊开始繁华起来。谈起中原路地下道,王鸿林又讲了几位印象比较深的郑州市历任领导。

史隆甫留学去过法国,在郑州当副市长,种了很多法国梧桐树,治住了郑州的风沙,改善了郑州的城市面貌。

王辉是军队政委出身,去苏联留过学,在郑州工作了十多年,修通中原路地下道、建二七广场……原来提水用的“黄河提灌站”,现在也成了风景区。

郑州兴起“老师各回各地”风潮的时候,是王黎之给拦了下来,因为很多老师来自全国各地。老师走了,学生咋办?王黎之拦下来了,保护了知识分子,更保护了郑州市的教育。

陈义初在郑州当市长时,为郑州市老人做了一件大好事,60岁以上老人免费坐公交。王鸿林说:“有的城市要65岁以上、70岁以上,郑州60岁老人就给办免费公交卡。坐地铁,就是跑到飞机场,也只刷一次卡。一个月80次,用不完啊!”

百度推荐

广告位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