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魏县90后小伙脱贫记
新华社石家庄6月6日电(记者 马书平)说起90后,大家想到的时代标签是年轻、时尚、有个性,但贴在90后小伙韩海超身上的标签却是贫困户,而且一贴就是十几年。
90后小伙韩海超是河北魏县沙口集乡刘屯村人,今年27岁。十几年前,爷爷、奶奶患上了心脏病,刨去住院治疗,每年吃药花费近两万元。海超的父母本来还能外出打工挣点钱,爷爷、奶奶生病后,就只能守在家照顾,再加上和哥哥、妹妹要上学,全家一下子陷入贫困境地。
“那时候小,心里面总想着长大后一定多帮家里干活儿,让爸妈不再愁。”想起以前的日子,海超表示,虽然一直想脱贫,但收入有限,开销大,脱贫希望渺茫。
河北魏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县的帽子已经戴了三十多年。 2014年,贫困发生率高达25.41%,脱贫任务艰巨。由于该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三十多万人,劳务输出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渠道。
2010年,刚满19岁的海超中学一毕业,就离开家乡,到河北保定白沟一家箱包厂,干起了组装拉杆箱的工作。从学徒工到熟练工再到小组长,勤奋踏实的海超一干就是6年,工资也由当初的每月一千多元涨到了三千多元。有了打工挣的钱,全家的生活逐渐好转。但一个人挣钱全家人花,还是有些紧张。
“只要好好干,全家人一定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做了6年箱包的海超,不单单挣到了工资,学会了箱包制作技术,还对市场营销颇有钻研,在靠自身脱贫上信心满满。
该县扶贫办主任陈瑞学说,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妇女就业门路窄的实际,县里出台扶持政策,吸引外出务工技术人才回乡创业,发展“扶贫微工厂”,鼓励贫困留守妇女到微工厂就业,这样既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又能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2017年年初,海超回到村里,向亲戚朋友借了3万元,购买了10台缝纫机,租赁邻居一处闲置庭院,又从村里招了十余名留守妇女,办起了怡怡箱包厂,成为村里第一个回家创业的青年。
当年7月,村里建成标准化“扶贫微工厂”,海超率先入驻,租赁200平方米的厂房,每年租金1万元。
“刚开始办厂时,还有顾虑,怕挣不到钱。现在看来,这都不是事儿。”海超说,“加工的箱包都是订单生产,走外贸出口。一个贫困工人政府奖励500元,使用的每台缝纫机政府补贴两千多元,租赁厂房政府还给予50%的补助。搁以前,这么好的事儿想都不敢想,国家的扶贫政策就是好!”
一年多的时间,海超的怡怡箱包厂已有二十多名工人,其中贫困留守妇女13名,每月生产箱包八千多件,除去每人每月两千多元的工资等,每月收入近万元。“去年年底一算账,收入了十万多元。今年的行情,比去年还要好。”海超的脸上笑开了花。
撕掉贫困标签后的海超,劲头越来越足,他踌躇满志地说:“自己富了不算富,我要把微工厂做成大工厂,带领更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该县县委书记卢健介绍说,在发展“扶贫微工厂”上,当地采取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因势利导的方式,以村建、企用、乡管、县补与新建、改建、租用有机统一的运行机制,发展扶贫微工厂二百多家,可带动贫困留守劳力就业六千余人,实现增收八千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