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全国论坛举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5月25日上午,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孩子们《小雅·鹿鸣》的精彩诵读中,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附属小学联合主办的“古典诗词与生命成长——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全国论坛暨‘我爱读古诗’北京市海淀区小学生诗词大会”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拉开帷幕。
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400多名校长、教师参加了本次论坛。
这是一场古典诗词的盛会,囊括了开幕式、主旨报告、学校分享、教学观摩及学生诗词大会等多个内容板块,从理论探究到实践探索、从区域统筹到学校实践,从课堂教学到学生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现代学校赓续、传承传统诗教的重要性、可能性及可行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杨志新、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谢春风,海淀区教工委书记尹丽君,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社长刘勇敏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尹超围绕“古典诗词与生命成长”这一主题做精彩报告。来自北京、江苏、深圳、云南、重庆、浙江、河北、广西、吉林、山西、湖北、江西等地的12名校长、名师分享了学校诗教传承的实践经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黎江,国家广电总局专家组成员陆洋现场做示范诵读。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400多名校长、教师参加了本次论坛。
主办单位领导及嘉宾合影留念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在发言中指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要在课程教材建设上多着力,要甄选优秀的、具有教育性的内容进入教材。他高度肯定海淀区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创新探。希望与会代表深入切磋交流,为在现代学校赓续传统诗教、促进生命成长尽一份心力。
北京市海淀区教工委书记尹丽君对参会代表和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她认为,古有四教,诗书礼乐。诗教在我国源远流长。海淀区既是科技创新之地,又是文化荟萃之地,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经典方面做了很多价值的探索,今后将继续加强古典诗词教育,作为中小学继承传统诗教、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刘勇敏在发言中强调,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儿童终身发展的需要。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长河中最美的浪花之一,浓缩着我国古人的生产、生活、情感乃至生命。作为我国最大的少儿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近年来一直密切关注基础教育改革,从出版的供给侧进行改革,加强教育出版。在传统文化方面,先后出版了《中华传统文化通识读本》《观复猫小学馆》《我爱读古诗》等重点图书,尤其是《我爱读古诗》系列图书,成为学校和家庭开展古典诗词学习和教学的重要读本,帮助和引导着广大少年儿童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茁壮成长。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温儒敏做了《小学语文课中的“诗教”》的主旨报告。温先生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诗教”的源流,对当前诗词教育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议老师们带着孩子们多一些朗读和吟诵少做串讲,少做主题意义的分析,少做活动。引导孩子们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不要让繁琐的教学把古典诗词的“美”给弄跑了,也不要让过多的讲解把诗歌审美鉴赏的主体性和多样性给丢弃了。不要给孩子太多的任务,不要用“讨论”代替独处式的诵读……温先生朴素真挚的分享,带给现场老师们很多思考和启发。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山做了题为《汉语习知与人格培养——诗词教学的两个目标》的主旨报告。他以《天净沙-秋思》等经典诗词为例,启发老师们,要注意通过诗词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汉语以名词为本、汉语讲究画面而非哲理,汉语注重平仄、对偶及音韵美等等特点,习知美妙的汉语。同时,李山教授认为“诗教”的核心内容是强调将人格培养与审美相结合,讲究“身入”“心入”“情入”,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达成诗词教学“人格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