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阿依达》盛装回归故里
图为威尔第歌剧《阿依达》在开罗上演的剧照。
图为威尔第歌剧《阿依达》在开罗上演的剧照。
天幕下星光璀璨,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若隐若现。不远处临时搭建的剧场,却是一番热闹的景象:容纳5000人的剧场座无虚席,流光溢彩的舞台如梦如幻,高耸的宫殿,巍峨的廊柱,恢弘的城墙,震撼人心的管弦乐演奏,高亢悠扬的咏叹调,气势磅礴的合唱……都淋漓尽致地展现着经典的魅力。
这是不久前著名歌剧《阿依达》在埃及演出的场景。某种意义上说,《阿依达》堪称埃及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家喻户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老故事的永恒主题
爱情、死亡和战争是人类文学史上永恒的三大主题。《阿依达》恰好将这些主题巧妙融合,它不仅是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充满张力、反映人性冲突的杰作,讲述了埃及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影射了世界各地的政治动荡和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创伤。
故事发生在法老时代,一个战事频仍的时期。埃及军官拉达梅斯与阿依达是一对相爱的恋人。阿依达是未暴露身份的埃塞俄比亚公主,因埃塞与埃及交战失败,她被俘成为埃及公主阿姆涅丽斯的女奴。两国战事再起,拉达梅斯奉命率军迎战埃塞俄比亚国王阿姆纳斯洛,他踌躇满志,期望得胜后能换得阿依达的自由。后方的阿依达一方面心忧恋人,一方面又心系祖国,思念父亲,终日在矛盾中挣扎。
拉达梅斯凯旋,并俘虏了阿姆纳斯洛。埃及法老大喜,决定将倾慕于拉达梅斯的公主阿姆涅丽斯许配给他。阿依达恳求拉达梅斯释放沦为阶下囚的父亲,并和自己一起逃走。妒火中烧的阿姆涅丽斯告发了拉达梅斯,法老以叛国罪下令将其封入金字塔石窟处死。原本可以逃脱的阿依达闻讯,毅然决然率先进入石窟,与心上人一道赴死。拉达梅斯想把阿依达放出去,拼命推石门,但石门岿然不动。阿依达凄婉地唱道:“泪水的溪谷,暂短的梦。再见吧,金色的云层里,呈现出新天空,我们是太阳,光芒四射,霞光万道。”拉达梅斯与她合唱,两人紧紧依偎在一起。最终,这对恋人在幸福安详中羽化而登仙。这一幕将这部歌剧浓郁的悲剧气氛推到了高潮,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观众。
本土风情的多元表现
歌剧《阿依达》在埃及被奉为瑰宝,1871年12月24日在开罗总督歌剧院首演,即获得巨大成功。当时的埃及总督伊斯梅尔帕夏酷爱欧洲文化,他决定创作一部歌剧以纪念苏伊士运河和开罗歌剧院的建成。于是,他邀请法国古埃及学家奥古斯特·马里埃特根据考古发掘,创作了这部歌剧剧本。后来,埃及总督以15万法郎为酬劳,邀请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为歌剧作曲。
有趣的是,《阿依达》虽然讲述的是古埃及的历史故事,交织着变化多样的埃及旋律,充盈着浓郁本土气息的历史、音乐和风土人情,却是以西方的歌剧作为表现形式。这种略显怪异的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契合了多元文化的潮流,以至于《阿依达》自问世近150年来一直经久不衰,成为脍炙人口的歌剧经典,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数千场。
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主人公们不得不接受命运的摆布,挣扎于浓郁的爱情与厚重的责任之间,时而身不由己,时而抉择两难,时而爱恨纠葛,时而生死冲突,最终阿依达选择坦然殉情。
随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地展开,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数千年前的古埃及,亲眼见证那个遥远时代的欢与悲。他们的情感不知不觉与主人公共鸣,直到歌剧落幕,大家才从这场玄幻的梦境中恍然惊醒,看着夜幕下静穆的狮身人面像和金字塔黑魆魆的虚影,一时恍若隔世。
除了圣洁的爱情本身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共鸣,使观众为主人公神圣的爱情唏嘘感叹外,厚重的历史背景、精致的舞美设计、绕梁三日的唱腔表演、浓郁的异国风情、战争对人性的拷问、沙漠与水的对抗……这些都是《阿依达》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威尔第赋予该剧强烈的戏剧性,使音乐与剧情的跌宕起伏融为一体。其中,第二幕的《凯旋进行曲》,因其气势恢弘的舞美场面和振聋发聩的音乐效果,而成为该剧的代表段落。同时,激越雄浑的合唱《光荣属于埃及》更堪称经典;拉达梅斯的咏叹调《圣洁的阿依达》和阿依达的咏叹调《祝你胜利归来》《祖国蔚蓝的天空》都是不朽的精品。
文化名片的旅游期待
埃及社会各界对《阿依达》回“娘家”抱以极大的热情和期待。长期以来,旅游业被视为埃及不可或缺的“面包和黄油”,作为其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埃及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达12%,外汇收入贡献率超过14%,从事旅游业的埃及人占全国劳动人口的12.6%。但自2011年埃及陷入政治动荡以来,持续的恐怖主义袭击威胁以及一系列民航事故,使埃及旅游业陷入寒冬,原来熙熙攘攘的旅游景点门可罗雀。重振旅游业,是近年来埃及政府一直努力的目标。
《阿依达》的故事,反映战争酿成的悲剧,引发人们对和平与爱情的向往。埃及方面将《阿依达》放在金字塔前上演,正是试图利用《阿依达》和金字塔这两张文化名片的叠加效应,高声向世界发出信号:眼下埃及局势是稳定和可控的,陌上花开,阿依达都在暌违10年之后翩翩回来,游客们也可缓缓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