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情景喜剧25年,期待有超越之作-娱乐-郑州经济发展网
郑州经济发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国产情景喜剧25年,期待有超越之作

2018-06-13 14:47:10 来源:新京报 作者:

  

 

  1993年

  作为我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确立了这个剧种的发展范式。

  

 

  2005年

  《家有儿女》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

  

 

  2006年

  互联网大潮下产生的《武林外传》,其影响延续至今。

  【行业观察】

  近日《家有儿女初长成》开播,如果不是看到“家有儿女”四个字,早就淡忘了中国还有情景喜剧这档子事儿。回顾历史,如果从1993年《我爱我家》首播算起,到今年中国的情景喜剧正好走过了25个年头。由盛转衰的历程中,我们也许能窥出一些缘由。

  曾经我们的国产情景剧是井喷式发展,《我爱我家》之后《老娘舅》、《外来媳妇本地郎》、《七十二家房客》等一大批口碑之作将情景喜剧支撑为国产剧热门类型之一。进入了新世纪,《武林外传》、《家有儿女》有了互联网的加持,更是独领一时风骚。但历史似乎在此呈现了终结状态,自此之后,国产情景喜剧已经有十多年没有现象级作品出现。尤其是2015年之后网剧勃兴,到现在每年电视剧、网剧加起来近3万集的产量,鲜见情景喜剧精品。当然,也不能说没有好作品出现,《爱情公寓》等作品反响也不错,但是从文化功能角度来看,它们已经把情景喜剧引领流行的功能变成了跟随流行,大部分的包袱都是网络流行语的集合体,《我爱我家》等作品营造的先锋意义消失殆尽。

  大环境变化让情景喜剧遇冷

  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剧产业在名著改编剧之外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试验,与美国情景喜剧几乎同时起步的《我爱我家》在当时虽说好坏参半,但也确立了这个剧种的发展范式。2005年中国网民数量突破一个亿,网络文化开始惊涛拍岸,网上近十年积累下来的各类对传统、常识进行解构的内容,成了喜剧创作的一大素材来源,最终发酵出了风靡一时的《家有儿女》和《武林外传》。但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国没有像美国一样形成针对情景喜剧的专业化频道,更没有国家级电视剧奖项像艾美奖一样单列情景喜剧的奖项,甚至也没有喜剧类奖项。情景喜剧在排播中,几乎没有进入黄金档播放的剧集,导致市场预期持续走低。特别是近些年来,网络资本的涌入,IP模式大行其道,拍摄周期长、资本回报差的情景喜剧更不会成为热门。

  行业人才不济,编导与演员能力欠缺

  情景喜剧的成功,需要有实力的导演、编剧,更需要实力派演员。以《我爱我家》为例,英达、梁左的编导组合已成绝唱,里面的演员更是一时俊杰,文兴宇、杨立新、宋丹丹、英若诚、李丁、梁天等艺术家都在话剧舞台千锤百炼。过硬的台词功底,夸张却不做作的演技,都是现在的演员很少具备的。

  如今,编剧都是包产到户每人负责一段,最后接合起来,质量可想而知。《我爱我家》这种以古典文学和文化传统为根基,刻意以荒诞的手法解构所谓的“常识”并扒开社会、历史的疮疤,对于习惯了流水线作业的编剧来说,会有点难。而大量的演员是靠社交媒体或选秀培养出来的,大部分流量明星忙于赶场子参加综艺、拍封面、走秀,演技连窗户都没摸到,对表演要求非常高的情景喜剧对他们来说堪比登天。

  互联网段子泛滥,让观众笑越来越难

  中国网民数量超过8亿,已成世界第一大互联网市场,网络文化蔚为大观。在解构了社会之后,网络空间开始呈现疲态。明显表现就是,到处都是段子,也到处都在以段子获取市场。段子盛行让喜剧失去了土壤。普通人观念中,喜剧=段子,观众对于传统包袱和噱头出现审美疲劳。笑,已成了网上最为廉价的东西。这样一来,大部分作品都成了段子集合体。

  世易时移,情景喜剧的问题也是全行业的问题,可能需要整个行业的改变,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期待看到超越《我爱我家》的作品。

  □何殊我(剧评人)

百度推荐

广告位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