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在南美“黄金国”获得好口碑 -人物-郑州经济发展网
郑州经济发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中企,在南美“黄金国”获得好口碑

2018-05-09 16:48:1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哥伦比亚素有南美“黄金国”之美誉。这些年,肯吃苦、有技术的中国企业来到这里,受到欢迎。哥中投资贸易商会会长卡洛斯·隆德罗说:“未来几年,中企将成为推动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实现成功转型的重要动力。”

  从“一颗螺丝帽都没有”到“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国造”

  哥伦比亚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石油和煤炭出口额约占该国出口总额的40%。随着油气领域的发展,哥伦比亚对油气勘探设备需求逐年增大。“我们最初在哥伦比亚连一颗螺丝帽都没有;现在已拥有3个办事处和一个售后基地,这里绝大多数钻井使用的抽油机都有中国企业标识,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国造。”山东科瑞公司(以下简称“科瑞”)哥伦比亚分公司副总经理杜佳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关键是中国技术和设备过硬!”科瑞哥伦比亚分公司市场经理里卡多·萨尔米恩托表示:“在哥伦比亚,目前氮气泡沫调剖和膜制氮技术,只有科瑞可以提供。”上世纪70年代美国和加拿大发明了氮气技术,但没有进一步研发,只是用来做一些简单的辅助工艺。中国引进该技术后,进行了改进和创新,从而减少蒸汽热损失,提高洗油效率和采收率。“企业越能创新,未来发展潜力就越大。所以我两年前从哥伦比亚国家石油公司跳槽来到中国企业。”萨尔米恩托说。

  同时,国内相关制造企业也得以成功借船出海:抚顺中油八建生产的锅炉,江苏玉龙等厂家生产的管线管,陕西重汽生产的运输车辆车头……放眼望去,位于博亚卡省的偌大油田俨然就是中国装备主题展。科瑞哥伦比亚分公司总经理于兵介绍,科瑞自身主要生产组装钻修机等,其他设备都是国内兄弟单位生产。中企抱团出海,既提升了企业各自的海外销售额,也撑起了“中国制造”的天际线,让哥伦比亚人刮目相看。

  在通信领域,中国企业表现同样亮眼。中兴于2003年进入哥伦比亚,2011年凭借其1000兆/秒的无线基站机技术荣获哥“科技创新奖”,现在已成为当地最大的光纤接入服务提供商,市场占有率达70%。“以前,我们的网速慢得像散步。短短十几年,中兴让我们的网速快得像赛车。3G时代只能看新闻,4G则可看高清视频,速度提高了50—260倍。”中兴哥伦比亚分公司首席技术总监德尔卡多说。

  “只有做足功课,才能免交学费”

  企业走出去,不仅要了解当地市场,还要熟知和适应当地法律和文化。“企业初来乍到容易水土不服,这固然有当地政府和企业不了解我们的一面,但也有我们对当地知之较少的一面。只有做足功课,才能免交学费。”中国驻哥伦比亚使馆经商参赞董蔚经常这样提醒中企。

  法务问题堪称中企进入当地市场最大的“拦路虎”。“2012年科瑞刚进入哥伦比亚市场时,就交了一笔不小的学费。”杜佳回忆,当年在招聘员工时使用了企业自定的工资标准,应聘的10多名工人自愿接受了这一条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也未提出异议。但在合同结束之后的3年里,他们分别向科瑞索要赔偿。理由是根据哥伦比亚法律,最初的合同工资比对应工种的最低工资标准低了约10%。最后科瑞支付了高额的赔偿金,与这些员工达成和解。

  “经历这次教训后,我们在劳务合同等方面特别注意,制作了一张岗位薪资规定对照表,同时加强了与当地知名律师事务所合作。如此双管齐下,避免了被一块石头两次绊倒的可能。”杜佳说。

  走出去需要接地气,了解当地的需求。比亚迪为此做了大量功课。

  据统计,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目前在运行的柴油大巴达1.5万多辆,每年燃烧1.8亿加仑(1加仑合3.785升)柴油,排放二氧化碳达170万吨。比亚迪哥伦比亚分公司总经理张春相认为,对于没有多少重工业的波哥大而言,大巴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波哥大每年有6000多人死于空气污染,20%的中小学生患上了呼吸系统疾病。“尽管电动大巴比柴油大巴价格要贵80%左右,但柴油大巴每天要消耗近50加仑柴油。根据当地油电差价,电动大巴使用约10年后,平均成本会低于柴油大巴。”张春相说。

  目前,比亚迪已在波哥大和哥伦比亚第二大城市麦德林交付了70辆电动出租车、6辆电动大巴和30辆电动叉车。电动大巴的低噪音、易操作等特点受到了当地居民和驾驶司机的好评。当地政府也逐渐认识到电动车的优越性。张春相说:“在波哥大和麦德林,我们今年有望分别拿到100辆大巴和300辆出租车的订单。”

  走出去,人才也要本土化。

  在进入哥伦比亚市场的过程中,几家中企都在当地聘用了高层管理人员、顾问、人力资源与法律方面的专家以及大量当地工人,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在法律、税收、劳工等方面遇到的困难,使企业更好更快地融入当地。

  90后小伙里卡多通晓西语和汉语,2015年被中国民企怡豪国际招进中哥合作的卡伊帕煤矿项目。3年来,他在项目上做翻译,促成中方公司制度与当地规章条例的融合,为员工调解矛盾,成了公司里的多面手。“在这里,我每天都在不断学习新东西。而最让我高兴的是,两国文化在这里融合,差异在慢慢变小,双方对彼此的了解在这里逐步加深。”里卡多说,他希望让中国式效率留在哥伦比亚,让拉美式快乐感染中企。

  “我已为6岁的小女儿准备了到中国深造的留学基金”

  中企进入哥伦比亚时间不长,但当地人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29岁的哈拉米尤出生在巴兰基亚,家中5口人的生活最初全靠父亲开出租车支撑。哈拉米尤大学毕业后,做过几份工作,收入不高且看不到职业前景。加入比亚迪后,哈拉米尤从月薪400美元的行政秘书做起,现在负责部分人资工作,月薪也涨到1500美元,比在当地企业高出约500美元。“感谢比亚迪给了我进步空间,我终于能为家庭分忧了!”哈拉米尤笑起来。

  2016年10月在河北唐山举行的第十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上,怡豪国际与哥伦比亚签订了为期15年、总额达93亿美元的煤矿和金矿开采协议。怡豪国际董事长付波告诉记者,哥伦比亚已探明煤炭储量居拉美首位,但98%都是露天开采,严重地破坏了环境。其洞采技术非常落后,只相当于中国上世纪50年代的水平。“目前,卡伊帕煤矿储量300万吨地面煤炭已基本开采完毕。怡豪国际引进了洞采技术和设备,使得地下3600万吨煤的开采指日可待,也解决了我们很多人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卡伊帕煤矿矿方总工程师法比安说。

  怡豪国际的哥伦比亚员工卡门说,他以前做临时工的月薪只有78万比索(约合280美元),要养活全家5口人,经常入不敷出,两个儿子不得不经常逃学在附近矿场做临时工。自从加入卡伊帕项目部后,卡门在中国师傅的培养下,业务进步快,月薪也涨到258万比索(约合925美元),不仅家里有了积蓄,3个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也得到了保障。

  中兴也利用技术优势改变着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兴从最初不到5人的办事处发展到如今有着600多名本地员工的分公司,以及中兴拉美技术支持中心和工程服务中心。此外,中兴还通过与哈维里亚那天主教大学合作建立电信实验室,向哥伦比亚国家职业培训中心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每年招收约30名培训中心学员实习,直接或间接为当地培养通信人才达万人。

  35岁的阿勒斯德罗已在中兴工作5年,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物质、技术和文化上的三重收获让他不仅爱上了中国企业和中国文化,也将这种爱延伸到了下一代。“我已为6岁的小女儿准备了到中国深造的留学基金,希望她将来学成后加入中国企业,为哥中两国友好尽一份力。”

  中国驻哥伦比亚大使李念平表示,目前,哥伦比亚已全面进入长期冲突结束后的重建时期,在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现代通信、农业等领域有很大需求。在这些领域,中企具有很强的实力和竞争力。哥方所需,正是我优势所在。作为太平洋沿岸国家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支持者,对华友好的哥伦比亚完全可以成为“一带一路”对接拉美的重要一站。中哥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必将迎来新的快速发展期。(陈效卫 王骁波)

百度推荐

广告位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