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玺璋评《北京的隐秘角落》-人物-郑州经济发展网
郑州经济发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解玺璋评《北京的隐秘角落》

2018-05-09 18:54:15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北京的隐秘角落》

  陆波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出版

  文/解玺璋

  北京有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近千年的建都史。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藏龙卧虎之地,风雅锦绣之邦。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其人物之盛美,蔚然有深秀者,比肩接踵,不可胜记。这些硕彦俊伟之士,奇瑰卓绝之人,或忠勤,或壮烈,或勇毅,或高洁,都在这里上演过有声有色的活剧,惊天动地,声光灿然。然而,近读陆波所著《北京的隐秘角落》一书,虽然也落笔于纷繁历史中的京华人物,但描摹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作者在书中写到一个人物,即明末清初的孙承泽。这是个颇让后人感到为难的人物。他生活在一个朝代更替的乱世,名节有亏,操行不保,落下了“三易其主”的恶名,亦曾入清史《贰臣传》。但他晚年退隐京西樱桃沟,自称为“退翁”,专以读书、写作为乐事,生命的最后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流逝了。但他笔耕不辍,大约有四十余部著作一直留传到今天。其中对北京历史地理、风土方物的考察和记述,至今还是明史研究者和北京城市历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极具参考价值。作者在写到这个人的时候,固然不忘提醒文人士子,一失足成千古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同时又对他晚年选择放情山水,著书立说,表示同情和谅解,总结他这一生,“痛苦在入仕谋生,欢愉在山水书卷”,在生命落幕的时候还不至于暗淡无光。

  孙承泽只是作者在本书中所关注的众多人物中的一个。在作者笔下,他甚至算不上重要角色。然而,冥冥之中,作者是否受到他的启示,恐怕就没人可以断言了。孙承泽曾作过一部《畿辅人物志》,他在自序中讲到写作的初衷,特别强调“详幽潜而略通显”,意思就是要把功夫用在被官方历史叙事忽略或遗忘的人身上,把他(她)们从历史的“隐秘角落”中发掘出来,恢复历史的丰富性和包容性。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惟世代变迁,志铭残缺,其人既往,实行渐湮,桑梓至有昧其姓名,传闻多有失真者”。而且,“间有作者,非鄙固淆杂,则辄以爱憎为褒贬,是非纰缪,厚诬古人”。当初困扰孙承泽的这些问题,如今依然困扰着作者。她发现,“以往人们对于这些历史文物遗迹的记录和表述往往过于浮皮潦草,讹传多多”。于是她发下宏愿,要“钩沉稽古,发微抉隐,以‘正史’‘正名’的精神尽最大的努力揭出那些被历史尘封的真相,去勾画历史中的小事件、小场景、小人物、小性命的往事遭际”。

  散落于北京各个角落的庙宇,吸引着作者的目光。这些早已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或仅剩残垣断壁、一砖一瓦、一碑一石,却镌刻着许多人生命印痕的古代遗迹,成为她介入历史的线索和切入点。她踏遍了北京的山山水水,探访和考察这些长久被人冷落的文化遗存,不仅发掘和求证它们的前世今生,梳理它们的来龙去脉;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透过这些曾经辉煌灿烂,而今已神衰色绝的土木之躯,发现其中隐藏于更深处的因缘聚合,以及仍然有温度的血肉人生。书中写到守护法海寺壁画的老工人吴效鲁,与做过张自忠秘书的邱松岩,称法海寺遇到这两位“守护神”是“一桩奇缘”,恰恰是在这里,通过六百年后仍然以其绝世之美而让人惊叹的壁画,一群默默无闻的人,其中包括出资者、创作者、发现者、欣赏者、保护者,在历史的感召下,风云际会,创造了举世无双的奇迹。

  在作者笔下,更多的还是身份、地位更加卑微的群体,譬如宫女、太监、和尚、道士之流,这些人几乎没有进入历史叙事的机会,尽管他们也曾在同一片蓝天下饮食呼吸,歌哭畅想。然而,当他们幸运地与该书作者相遇之后,他们的人生故事就像底片在显影液中浸泡过一样渐渐地显现出来。这是一个既需要执著与耐心,又需要真知灼见和博大胸怀,更需要善意和同情心的过程。由于这个群体长久以来一直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要在正史和有限的官方档案、文献中找到与之有关的记载,几乎是不可能的,作者只能从残存的碑铭,以及民间保存的各种记忆中,爬梳那些蛛丝马迹,一鳞半爪,试图重构他们的人生轨迹。譬如那位拿出全部积蓄修建法海寺,并成全了壁画创作的明朝太监李童;为太监养老而建寺修庙的魏珠、刘诚印、崔玉贵等;乃至被历史叙事污名化的李莲英……都是有爱有恨,有梦想,有悲欢,有惆怅,有担当的活生生的人。当他们以各自的姿态活跃于作者的字里行间时,作为读者,除了欣慰,还有对作者的感佩,在她的文字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历史记述者探究历史真相的勇气和悲悯、宽容的人道主义情怀。

百度推荐

广告位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