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总书记重托 铺展巴蜀大地最美画卷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十)
“草原上水草肥又美,草原的汉子唱起来……”3月,若尔盖草原迎来复苏季节。清晨,牧民们唱着歌谣,迎着朝阳冲上沙丘,用草方格和燕麦草种治理一处处流沙。
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长江、黄河及其主要支流重要水源涵养地和水土保持区,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与全国多数地区一样,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升过程中,四川也面临许多环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和美丽人居有机融合。
牢记总书记重托,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成为巴蜀大地上最动人的风景。
3月16日,绵竹第二十届梨花节拉开序幕。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下旬,绵竹漫山遍野的梨花宛如海洋,粉红桃花点缀其间。近年来,绵竹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以“花”为媒,做强美丽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记者肖雨杨摄
坚守一份责任
与全国大局同频共振,贡献四川智慧展现四川担当
3月12日,植树节当天,省绿化委员会发布《2017年四川省国土绿化状况公报》。这份公报,在全国两会上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关注。“四川国土绿化好不好,直接关乎长江、黄河水源的涵养。”全国人大代表、阿坝州州长杨克宁认为,只有摸清四川的绿色家底,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建言献策。
公报中有几个数据让人倍感振奋:森林覆盖率38.03%,较上一年度增加1.15个百分点,增速创下十年来最快;全省非公有制造林达518万亩,超过总造林面积的七成,为历史新高;全省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12.47平方米。
关键指标变化的背后,是四川始终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时间回溯到五年前的春天,“实现伟大中国梦 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在全省推开,“美丽”是梦想的主色调之一。此后,这个理念在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扎根。更重要的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这个理念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和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全省上下不断凝聚发展共识,绿色成为治蜀兴川的底色。
把共识转化成行动,让愿景走进现实。“与全国同频共振,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脉络和成就可圈可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泓认为,五年来,我国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绿色发展呈现可喜局面,四川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展现出智慧与担当。
从顶层设计入手,总体布局美丽四川建设。建立省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取消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和生态脆弱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GDP考核。2016年7月,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彻底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累计关停753处小煤矿,不再审批建设5万千瓦以下的小水电,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488户,整治散乱污企业3.5万多家,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90.3%。七大优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省绿色发展的空间体系、产业体系、城乡体系和制度体系初步建立。
以全域绿化和铁腕治污为抓手,遏制生态恶化趋势。启动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进石漠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率先将30.42%的国土面积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去年,全省优良天数率达82.2%,水质断面优良率达78.2%。
层层传导压力,推进中央各项举措在四川落地生根。率先在全国实现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把生态环境保护的考核权重由2013年的8%提高到13%。修订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环境保护职责分工方案,建立全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层层加码,新招狠招迭出。蓝天多了、绿地多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全国人大代表、达州市副市长王全兴说。
描绘一个蓝图
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提供更多优质生态公共产品
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省环保厅厅长于会文每天清晨醒来的第一件事,是打开手机查看四川21个市州的空气质量。“天空蓝不蓝,群众满意不满意,这是一个大问题。”于会文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是今年乃至今后四川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方向。
1800余公里外的四川,省林科院副院长刘少英卸下征尘。从春节之后开始,他带着专家组迎风雪、战冰霜,走遍川西北高原的所有县市。他们的目的,是为起草全省防沙治沙规划、设立沙化自然保护区方案作准备。
从北京到成都,从城市到荒原,所有的努力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美丽家园。
“这是一篇大文章,涉及到方方面面,要统筹推进,也要找准切入点。”关注相关课题十多年,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晟之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既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奠定四川未来发展基础。
如何破题?生态文明建设是一段逆水行舟的行程、一场艰苦漫长的战斗。不仅需要锲而不舍、滴水穿石的精神,也需要主动作为,科学谋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省委鲜明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美丽城镇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与美丽人居有机融合,充分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
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认为,落实主体功能区布局、持续减少污染排放总量并开展全域绿化、不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这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必由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四川将继续强化生态优势,并将其转化为发展优势。”上述负责人说,这是一条标本兼治之路。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省牢牢抓住民生痛点和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好损害环境的问题。
去年底举行的省委经济工作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重点是扎实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今年省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要求,“抓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统筹治理污染源,打好蓝天保卫战”。“坚定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一条‘推石上山’之路,要持之以恒,决不能松懈。”全国人大代表、广元市市长邹自景认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
开启一段征程
改革释放更多活力,让巴山蜀水更美丽
“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要稳定大熊猫繁衍,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主任侯蓉建议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无独有偶,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雅安市市长邹瑾在介绍雅安时都会说:雅安是大熊猫老家,试点国家公园体制,我们责无旁贷。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想要再解放,改革要再深化,开放要再扩大。
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好的纪念就是继续深化改革。
省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给出的任务清单显示:一手“放活”,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并启动国有林区改革,180个国有林场和数十家森工企业实现森林资源管护轻装上阵,试点封禁经济补偿办法,引入市场力量,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一手“压实”,水域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湖泊和湿地将全面落实湖长制,由地方党政一把手出任湖长,落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探索设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完成环保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释放更多活力,让巴山蜀水更加美丽。
“落实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职责,首先要在观念上求新。”全国人大代表、宜宾市市长杜紫平介绍,作为长江上游重要城市,宜宾着力在全市形成“决不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筑牢改革创新的思想基础。
观念一变天地宽。四川是产竹大省,如何在绿色发展中做大“竹文章”。杜紫平已有思考,“我们将进一步提升蜀南竹海这块‘金字招牌’的示范引领作用,按照打造生态屏障建设的示范基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基地和乡村振兴的示范基地目标,切实优化景区生态、完善公共建设、提升产业水平,努力将其打造成为长江上游最具代表性、示范性、引领性的‘生态明珠’。”杜紫平说,宜宾市全域创建生态市,有5个区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区县,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已达83个,市级以上生态村达1750个,美丽宜宾画卷已在铺展。
变得更美的,不只是宜宾。在48.6万平方公里的巴蜀大地上,美丽大潮澎湃涌动。今年内,四川将建成5000个幸福美丽新村,各城镇的公共绿地面积继续保持攀升势头,重点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今年省两会定下今年目标:全省优良天数率目标为82.6%,力争新增空气质量达标城市2个;优良水体达标率要提升至79.3%,全部消除劣V国控断面。完成县级饮用水水源地突出环境问题整治,确保地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40个达到Ⅲ类以上;完成28538个农用地点位土壤污染状况详查、4505个点位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基础信息调查;完成营造林10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再增一个百分点以上。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四川主动作为,坚定谋划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一幅最美画卷正在巴蜀大地铺展。(记者 王成栋 殷鹏 张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