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教走出一条以科教强省推进经济强省的发展新路
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李艳玲 通讯员 曹连观 缪志聪 潘玉娇 李大林)启东,是长江入海口的小县城,三面环海,水产丰富。5年前,当江苏王子制纸公司将配建一条制浆废水排海管道的消息传来,世代以渔业为生的老百姓开始担心造纸制浆废水会影响生态和近海渔业养殖,随之引发了一场“环保与发展之争”。为了帮助地方与企业走出困局,南京工业大学以徐南平院士为首的膜科学团队主动请缨,创造性提出成套设计工艺,成功攻克了造纸制浆废水“零排放”的世界性技术难题。
(2017年12月29日,由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中国药科大学、江苏省医健产业联盟承办的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首场对话对接活动——药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峰会在中国药科大学开幕。会上,《江苏省高等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报告》(白皮书)正式发布)
在江苏,像南工大这样以技术突破贡献经济发展并非孤例。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高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内涵建设,精准对接国家区域发展需求,5年来新增重大科研项目16165项,重要科技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58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220项,制定或提交国家、行业等标准901项,突破重大理论、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881个,开辟新领域和新方向274个。
“当前,以知识为特征的人才、数据和科技成果等新生产要素成为新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战略资源。在集聚资源、协同创新、引领发展、服务地方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高校责无旁贷。”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
(南京工业大学膜分离实验室)
成果转化,直接创造经济效益
提起水稻条纹叶枯病,稻农们常常感到头疼不已。这种病毒2000年前后曾在江苏肆虐,由于没有有效的农药,稻农们眼看着精心种植的粳稻枯黄、死亡,却束手无策。2004年,淮安、连云港、宿迁等地甚至颗粒无收。在此情形下,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教授带领的团队毅然担负起保障粮食安全的使命,开始了漫长的水稻品种选育之路。
到2010年,项目组不仅选育出10个适应不同生态区的抗条纹叶枯病的水稻高产优质新品种,还打破了水稻品种选育单位各自为战的传统做法,通过种质、基因、技术和信息共享,构建了南方粳稻品种选育与应用的综合平台。在2010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该项成果一举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技转化,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其与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不断提升的主要标志。“十二五”以来,全省高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86项,占全国高校获奖总数16.8%,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410项,占获奖总数22.6%,获省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323项;共申请专利14.8万件,获授权专利8.7万件。至2016年底,全省有10所高校有效发明专利量进入全国高校前50名,高校数居全国第一,有效发明专利量19671项,位列全国第二。全省高校共建立各类产学研联合体4800多个,与市县共建研究院199个,与高新区、开发区共建科技平台199个,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1866个。
据最新数据显示,江苏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全省26%的工业产值、30%以上的利润、47%的新产品产值和73%的发明专利,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
“产业结构的调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把对资源的依赖转换为依靠人才和科技进步的支撑,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高校的作用无可替代。”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成斌说。
(2015年,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再度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协同创新,产教融合再攀高峰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产学研融合”“产教融合”。在江苏,这一步伐迈出得沉稳和坚定。2013年上半年,教育部公示“2011计划”首批入选协同创新中心名单。在14个协同创新中心中,我省共有南大、苏大、南工大、南京邮电大学4所高校作为主要协同单位入选。同年,江苏省启动实施“江苏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共在22所高校立项建设29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11所高效培育建设11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计划实施以来,相关高校围绕区域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关键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强势推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洪流表示。
在实施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的过程中,高校共承担重大科研项目16165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4208项;重要科技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58项,授权发明专利1.08万件;突破重大理论、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881个。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成效也在不断显现。2013、2014年,中国矿业大学先后获批立项矿山智能采掘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和老工业基地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两个省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这两个协同创新中心致力服务煤炭行业转型,助力区域社会发展,为徐州市振兴实体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徐州考察时对相关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最新一期的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简报上,令人振奋的消息还在不断出现:南京理工大学牵头的社会公共安全科技、先进微纳米材料及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在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方面获得新突破,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分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由中国药科大学牵头的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与协同单位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成果“复杂结构天然产物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其产业化”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入选“2016中国十大医学进展”……
(2018年4月26日,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在实验室指导助手们工作)
面向未来,最大释放人才红利
南邮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团队,“Peter研究中心”。2012年10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教授正式加盟南邮。“短短几年内,我和南邮的王永进教授在光电子领域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成功入选国家‘微纳器件与信息系统’创新引智基地。”彼得格林贝格尔说,在南邮期间,他和该校王永进教授组建的创新团队首次制成了同质集成光通信芯片,解决了发射、传输、调制和接收器件单片集成的世界性难题,并验证了同频同时全双工光通信。这些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让江苏在这一领域站在了世界最前沿。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一面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政策、人才引进政策、人才激励政策等,创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如鼓励高校科技人员离岗创业的南京“科技九条”等,支持科研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鼓励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另一方面,以江苏特聘教授为引领,采取“领军人才+团队”的模式,造就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高水平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目前,我省已选聘江苏特聘教授,85%来自海外高水平大学或顶级科研院所,形成了政府引导下的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平台,为实现“人才红利”的释放提供了可持续性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高校还不断留住毕业生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2016年,江苏普通高校毕业生54.8万人,除了升学、出国、应征义务兵等原因,实际需就业的毕业生为43.9万人,其中留苏就业人数为33.9万人,占总数的77.2%。2016年省内13个设区市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数据显示,留在所在市就业人数的比例均高于其他城市。“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坚持立德树人,着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知识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努力打造与经济社会发展最适切的高等教育,走出一条以科教强省推进经济强省的发展新路子。”葛道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