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 水下的犀牛古渡
黑惠江犀牛古渡的古老戏楼
犀牛古渡戏楼的精美构件
犀牛古渡铁皮船
□ 杨茂芳 文/图
凤庆县鲁史镇犀牛街位于黑惠江边,古街下的犀牛渡,古时被称为滇西四渡之一。黑惠江是澜沧江的重要支流,发源于丽江县九河乡老君山麓,串连“一水四府”。犀牛街形似犀牛,有“脊梁设街、胸肋藏渡”之说。因修建电站,古街仍在,古渡已淹没在水下。
犀牛街曾经是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驿站,渡口北岸是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从前,此地曾经设过镇,辖今巍山县牛街乡的爱国、爱民两个村,凤庆县诗礼乡的武伟、禄丰、安义、朝阳4个村,凤庆县新华乡的紫微、砚田、水源、凤云、纱帽5个村。
犀牛街是连接临沧、大理、保山贸易往来的一个重镇,旧时古道承载着四个功能:贡道,土司头人进贡必经之道;官道,历朝历代,顺宁府官员在此往来不绝;军道,抗日战争时期很多军用物资从这里进出;商道,商品交易的中转集散地。古街上的张正奎老人说,从前的犀牛街,每天在这里吃住和经过的马帮不少于四五把,每把马帮少则5匹骡马,多则二三十匹。马帮进来的时候驮盐巴、布匹,出去的时候驮茶叶、红糖。晚上路过的马帮有的点四方灯,有的点小马灯,从街头到街尾,到江边,点点灯火,像是行走的一串串星星。
大约十年前,我采访过当时已经78岁的巍山县牛街乡爱国村江边组王全军老人。王家祖籍江西,在此摆渡为生已经十几代人,算得上是摆渡世家。王全军11岁就开始学摆渡,他说,过去的犀牛渡口相当热闹,每天进出的骡马不计其数。渡口两岸原先不是沙滩,而是两个马场,马场附近共有16户人家,在马场内做各种生意的人相当多,卖草料、卖豆腐、卖粑粑、卖凉粉……生意通宵达旦。晚上,渡口两岸马灯闪烁、火把猎猎,骡马嘶鸣、人声鼎沸,煞是热闹。
王全军老人还说,民国年间,犀牛渡口用的是竹筏,用近百棵龙竹扎成,每筏可渡一百五六十人,每人收费一角,连人带驮收两角。那时候,一角五分钱可买一斤带骨猪肉,两角钱可买一斤净刀猪肉(肥肉)。江水小的时候,两三人就可以操作渡筏,江水大涨的时候,则要几十人,最多达60人,两根筏绳,每根30人拉。摆渡时,筏头一开,撑竿的撑竿,拉抓耙的拉抓耙,劈波斩浪直冲对岸。渡到对岸,七八个壮小伙拎着筏绳飞跃上岸,拉牢筏绳,稳住竹筏,送客上岸。
犀牛渡自古以来就有江迤江外合伙摆渡的规矩。江迤摆渡历史最长的是犀牛村江边组卢再贵(小名“大扎贵”)家。大扎贵是远近闻名的“水虱子”(水性特别好的意思)。据老人讲,现在一个街子摆渡的客人,还不如从前平常一天多。从前,常有渡筏超载的事情,人、骡马、驮子掉进江里的事时有发生,大扎贵有本事潜进两三丈深的江心,将两百多斤重的驮子打捞上岸。上世纪70年代,客流量剧减,竹筏改为木质“黄瓜船”。1991年,凤庆县交通局将原用于澜沧江漭街渡大桥的铁船运往犀牛渡使用,但渡船的规矩未改,依旧是江迤江外各有一名船工,两名船工轮流着各渡一街。
犀牛街曾经建过太平寺。《鲁史镇志》载,太平寺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同治年间在寺中设学馆,今为犀牛完小。在太平寺前面还有一座古朴典雅的戏楼,当年有钱人家每隔个把月就从城里请来戏班子唱戏,远近的乡亲和过路的马帮,都会聚在这里听戏。戏楼左侧有一间望江楼,客人们登楼品茗,观赏渡口美景。
如今,修建电站,犀牛渡已经沉没在水底。昔日小江,今成平湖,轮渡轰隆往来,快艇飞驰出入。不久的将来,凤(凤庆)巍(巍山)高速公路由此而过,取而代之的将是彩虹般的跨江新桥。(作者地址: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