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后来的我们》:令人感动,但还不够感动
电影《后来的我们》剧照
今年“五一”档,刘若英执导的影片《后来的我们》未映先红,首映之前预售即已超过亿元,成为预售票房最高的爱情片,上映当天票房超2.8亿元,在“五一”档一众影片中遥遥领先。虽然同时也出现了片方“刷票”又退票的质疑,但并不妨碍观众被影片感动,上映5天票房已突破10亿元。
刘若英“为爱痴狂”的形象深入人心
《后来的我们》为什么这么火?虽然片名来自五月天的歌曲,但影片最大的IP却是刘若英的代表歌曲《后来》。以知名歌曲为IP改编影片,是这些年中国电影市场超常规成长中的一个现象,但此类影片的评价普遍并不好。原因在于歌曲并非叙事性作品,内容单薄,改编本身具有难度;此前几部根据歌曲改编的影片,如《同桌的你》《栀子花开》等又多是强行贩卖情怀的劣质品,早已失去了市场的信任。
观众此次能够为《后来的我们》埋单,实在是因为刘若英多年来在其歌曲和生活里所塑造的“为爱痴狂”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令观众将其视为内心遗憾的一种象征。从影片路演时,观众每每在现场合唱“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就可以看出,令观众感动的不仅是影片,也不仅是刘若英对爱情敢爱敢恨却又充满遗憾的形象,更是深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某个人、某些事和某段时光。
《后来的我们》吸引观众的还有制作阵容,刘若英虽是首执导筒,影片制作团队却相当强大。监制张一白,摄影李屏宾,主演周冬雨、井柏然都是行业翘楚,导演田壮壮加盟演出更是令人惊喜。毋庸置疑,人们都希望一流的团队能够拍出一流的影片,担当起人们心中情怀的寄托。所以,《后来的我们》是一部没有悬念的电影,观众早已知道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注定相爱又注定错过的故事,甚至也做好了为之感动落泪的准备,影片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将这相爱与错过的过程表现得真实细腻、令人感动。
影片的内容远比爱情丰富
《后来的我们》讲述了“北漂”青年林见清与方小晓相识10年,从相爱到分手到多年后重逢的感情变化,足够浪漫、足够真实、足够细致也足够丰富,达到了相当的制作水平,确实令人感动。作为爱情片,影片当然少不了对浪漫爱情的展现。这浪漫不仅仅是一些漂亮得可以做壁纸的场景:如在洁白的雪地牵手、在金黄色的树林里拥抱、在除夕的夜晚看焰火;更有一对主人公平凡相处中许多相濡以沫的温暖场景:如一起在出租屋吃泡面、在深夜的街头等公交车;甚至还有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场景:如两人还是朋友时一个床上一个床下睡在同一屋,林见清半夜上厕所回来无意识躺到了床上,之后发现自己躺错又不敢惊动方小晓,只得小心地扭曲着身子爬下床,情形相当滑稽。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让主人公的爱情浪漫而真实,充满了人间烟火。
真实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它不仅指对爱情的真实表现,更是指对生活的真实还原。影片开头的“春运”场景表现出中国人的典型生活,方小晓回到家乡,在楼上走廊边走边与一众邻居打招呼的场景,又将许多观众拉回了自己的故乡。林见清与方小晓的“北漂”生活,更是带着北京群租屋逼仄空间里窘迫的空气与质地。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是除夕之夜当两人首次拥抱在一起时,镜头缓缓上摇,表现了群租屋中每一个狭窄空间里人的生活状态。这透露出影片并非仅仅想表现主人公爱情的野心,相反,主人公只是一众漂在北京、也奋斗在北京的年轻人的代表,是这个飞速发展时代的一个缩影。
影片的亮点之二是对亲情的表现。田壮壮饰演的父亲如同电影《饮食男女》里郎雄扮演的父亲一般沉默寡言。他并不理解儿子对于游戏的追求,却依然不遗余力地支持他外出追梦。他与儿子一年见一次,总是以食物来表达爱意。开始,他是为儿子蒸粘豆包过年,后来,他也为方小晓蒸粘豆包过年。当方小晓不再随儿子回家之后,他仍然忘不了方小晓。他给方小晓的信深深感动了观众,也令许多一直在前面忍住不流泪的观众最终流下了眼泪。
影片的亮点之三是细节的呈现。如林见清与方小晓离家回北京之前,林父细心地为他们装了满满一瓶辣椒酱,而方小晓离开林见清之时,那瓶辣椒酱也见了底;又如林父失明后在车站迎接林见清一家,将林见清的妻子习惯性地错叫成“小晓”;甚至林父的除夕夜总是做好年夜饭与老友们一起度过,而一起过年的老友从刚开始的满满一桌逐年减少,在林见清未能回家的那一年,只剩下了林父与另一个老人。这些细节都承载着太多的故事,令人遐想也令人欷歔。
因此《后来的我们》并非是一部单纯的爱情片,“春运”与“北漂”,亲情与爱情,影片所包含的内容远比爱情丰富,而导演又在浪漫的底色之上以真实细致的生活场景将这一切从容不迫讲述出来,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突如其来的感情破裂并不可信
《后来的我们》并非没有缺陷。影片最大的缺陷就在于作为爱情片,在前半段以丰富的细节令人信服地建构起了林见清与方小晓的爱情,却在后半段并没有对这爱情的垮塌提供一个有说服力的解释,便让两人轻易分手,难免给人以“为分手而分手”的牵强感。
当然,影片对两人分手并非没有解释,其归因于林见清在与方小晓一起后一心想要给她更好的物质生活,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回乡受到同学的暗中嘲讽,工作又不顺利,逐渐变得消沉易怒,整天沉迷于游戏,对方小晓也不理不睬。方小晓无法打消他的心结,最终只能以离开来唤起他的醒悟与发奋。而在林见清制作游戏成功后想让方小晓回来时,方小晓又以两人“三观不合”拒绝了他。
客观而论,影片给出的理由并非没有道理,“三观不合”也的确是爱情片常用的分手理由。但在《后来的我们》里面,“三观不合”却无法解释方小晓离开林见清的动机。因为和林见清一样,方小晓也曾是一个深受物质贫困之苦的“北漂”青年。为了留在北京,她曾不无迁就地交过一个个男朋友,而在与林见清在一起之后,她也像他一样期盼有间大房子,对捡沙发和搬家时不得不扔掉沙发的痛苦,她感受得只会比林见清更深而不是更浅,因此她对于林见清想要给她更好物质生活的想法和压力不应该无法理解。按照影片前半段的建构,此时她应该做的是与林见清一起奋斗,共同建设他们自己的家。毕竟她曾在林见清入狱时,代他回家陪林见清父亲过年。
然而,为了让两人分手“成功”,影片只是简单地让她在回家的车上说自己并不想要大房子,之后两人便再无像样的沟通了。这不仅使前面辛苦建立的浪漫爱情显得不堪一击,也使方小晓这一人物变化突兀,缺乏可信度。事实上,影片后半段对于方小晓的生活现状一直语焉不详,或许是因为编导也无法解释方小晓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一定要把想要房子和想要家对立起来。毕竟,对于现实来说,物质和精神并非那么对立,许多年轻人也正是在一起为房子奋斗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家。所以林见清与方小晓的分手虽然是注定的,但影片提供的理由却不够有说服力,这也使得影片的动人程度打了折扣。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迅速发展,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平也日渐提高,尤其在画面和细节的处理上,越来越精美与细致。但与此同时,剧作仍然是中国电影的短板,不少电影画面精美、情怀满满,剧作却散乱不堪。《后来的我们》前半段